宋元历史名词解释总结第二部分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好吗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13、雍熙北伐

公元年(雍熙三年),为收复后晋石敬瑭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派遣二十万大军分兵四路伐辽。

最初,四路大军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失地。但随着西北路军米信部新城会战失利及东路军曹彬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辽名将耶律休哥击败,宋太宗急令宋军四路大军撤退,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杨业一部孤军奋战,最后负伤被俘,绝食三日,壮烈牺牲。

此战的失利,使宋对辽的战略关系由进攻转为防御。

14、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经过四十余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

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与辽订立和约,规定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15、幽云十六州

又称“燕云十六州”,“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公元年,五代石敬瑭在契丹扶持下建立晋朝时,割让给契丹的十六个州,即幽、蓟、瀛、莫、涿、檀、顺、新等十六个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石敬瑭为了当皇帝,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此地的战略意义使得北宋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

16、端平入洛

是指南宋在联合蒙古灭金朝之后,出兵收复位于河南的原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三京的军事行动,由于粮草不济以及没有骑兵等原因,最终被蒙古军大败而退回原来的防线。

端平元年(公元年),南宋在联合蒙古灭金国后收复位于河南的原北宋领土,最终被蒙古军大败的军事行动。这次行动也标志着宋蒙战争的全面爆发。

17、宋代“不杀士大夫”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开国之初密刻了一块誓碑,赵匡胤明确规定后嗣皇帝不得杀士大夫“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新皇帝继位必须默诵誓词。赵匡胤依靠陈桥兵变当上皇帝以后,为了改变唐末至五代以来,军人统领行政胡作非为的弊端,下决心要用文人治国理政,于是就有了这块誓碑的内容,给文人从政为官、发挥才干、敢于直言、恪尽职守,创造出了一个难得的宽松氛围和良好环境。

18、元丰改制

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对职官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

宋代以来的职官制度存在许多问题,元丰改制是以保留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权的二府制为前提,恢复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六部制的行政体系。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三省制度,置三省长官,不过这三个官位只是虚设,从不授人,又仿照唐制,用尚书左右仆射代替尚书省的职权,他们是正宰相。另外取消参知政事的名称,增设四名副宰相。

19、交子、会子

交子,是发行于北宋于仁宗天圣元年(年)的货币,曾作为官方法定的货币流通,称作“官交子”,在四川境内流通近80年。交子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是中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

会子,是南宋于高宗绍兴三十年(年)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发行。会子是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起源于临安,也称作“便钱会子”(即汇票、支票)。

20、理学(北宋时期形成的哲学思想)

又名为道学。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兴起于北宋,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其大成。他集孔子之后历代学术思想之大成,形成儒学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程朱理学,于南宋末年受到朝廷的推崇,被钦定为官方的正统哲学思想,构成中国宋末至清代余年间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

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21、蒙古秘史

《蒙古秘史》是一部记述蒙古民族形成、发展、壮大之历程的历史典籍,是蒙古民族现存最早的历史文学长卷,是蒙古“三大圣典”之首。原书用古蒙文写成的,成书地点在蒙古高原的克鲁伦河流域,年代大约是十三世纪,作者佚名。从成吉思汗二十二代先祖写起(约公元年),至五百多年后成吉思汗儿子窝阔台汗12年(公元年)为止,共记载了蒙古民族五百多年盛衰成败的历史。

书中既有蒙古高原父系氏族制时代的狩猎生活,以及与它相关的图腾崇拜现象的记载;也有从氏族发展成部落,又从部落发展成部落联盟,从而又发展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脉络的讲述;还有从狩猎文化嬗变到游牧文化的如实记录;更有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以他为代表的风云一代,抛头颅、洒热血,从夹缝中崛起,成就霸业的全程写照。这便是该书之所以成为解读蒙古民族全貌的“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原因。

22、蒙古征日本

蒙古势力不断发展,从年起,忽必烈多次遣使往日本,要求日本臣服,一直没有结果,于是忽必烈决心征讨日本,至元11年(年)8月,忽必烈任命凤州(今陕西省凤县)经略使忻都为征东都元帅、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为右副帅、刘复亨为左副帅,统帅蒙汉军、高丽军东征日本。在这次征战中,元军损失兵力1.3万余人,其中绝大多数死于风暴。忽必烈的第一次对日远征宣告结束,年正月,再次征伐日本,仍未取得胜利。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均以失败告终,但他仍一意孤行,准备第三次征日。结果因为忙于镇压人民起义和大臣的劝谏,未能实现。年(至元31年)正月,忽必烈逝世,征日计划随之终止。

23、哈喇和林

草原深处的蒙古帝国的首都,13世纪中叶世界的中心。蒙古窝阔台汗七年(年)建都于此。故址即今蒙古国中部鄂尔浑河上游的哈尔和林。忽必烈在开平自立为汗并打败阿里不哥后,政治中心南迁汉地,此地不再是首都。元亡后,北元又以此为政治中心,但在不断的内战中成为废墟。

24、钓鱼城之战

又称钓鱼城保卫战、合州之战,是指南宋与蒙古发生于年的战争。

南宋末年抗击蒙古军的著名战役宋理宗宝祐六年(年),蒙古在完成了对南宋的战略保卫后,分兵三路大举攻宋。蒙哥汗亲率蒙军主力进攻四川,计划三路会师鄂州(今湖北武昌),顺流东取临安。蒙哥在攻占成都后,于开庆元年(年)春进围合州。知州王坚与副将张钰,凭借钓鱼城天险,拒绝招降,顽强抵抗,从二月至七月,多次挫败了蒙军的进攻。蒙哥既不接纳改变进军路线的建议,又不听诸将劝阻,亲自上阵督战,结果为宋军炮石重伤,不久死于军中。蒙军主力被迫北撤,合州之围遂解。蒙哥定下的会师鄂州、东取临安的计划便未能实现。

25、达鲁花赤

是蒙古帝国和元朝的官名,为所在的地方、军队和官衙的最大监治长官。由成吉思汗设立,一作“达噜噶齐”,是蒙古语,原意为“掌印者”,是蒙古帝国历史上一种职官称谓。成吉思汗在各城设置“达鲁花赤”,也就是督官。达鲁花赤是代表成吉思汗的军政、民政和司法官员,以《大札撒》为根本,结合当地的同时惯例形式统治权。蒙古贵族征服许多其他民族和国家,鉴于单独进行统治不便,于是委付当地统治阶级人物治理,派出达鲁花赤监临,位于当地官员之上,掌握最后裁定的权力,以保障大蒙古汗国大汗和贵族的统治。

达鲁花赤后来成为长官或首长的通称。在元朝的各级地方政府里面,均设有达鲁花赤一职,掌握地方行政和军事实权,是地方各级的最高长官。在元朝中央政府里面,也有某些部门设置达鲁花赤官职。达鲁花赤一般必须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明朝以后,达鲁花赤官职被废除。

26、怯薛制度

怯薛即护卫军,职责主要是担任大汗的护卫,同时还分管帐营宫室的各种事务,随着王室分工的细致,怯薛的职责也在增加。铁木真在称汗之后,下令挑选各部贵族子弟及“自身人”(自由民)中“有技能、身体健全者”组建一支1万人的怯薛。这支军队由他直接指挥,驻扎在他的殿帐周围,分为四班,由四个亲信的那可儿任怯薛臣长,每三日轮流值班,故又称“四怯薛”。怯薛既是大汗的护卫军,又是整个蒙古国家军事力量的核心,同时也是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通过这一制度,蒙古国家得以建立起一支强大的精锐常备军。

27、札鲁忽赤

蒙古和元朝的官名。又作札鲁火赤、札鲁花赤,汉译断事官。蒙古建国之初,司法行政事务简单,只设札鲁忽赤总领其事,以分封领民和刑罚为主要职掌,是当时国家最大的司法行政长官。

人元以后,札鲁忽赤从总揽各种政务的官员变为司法长官。元朝立太宗正府,以诸王主持府事,设从一品高秩的札鲁忽赤,审理四怯薛、诸王、附马投下蒙古、色目人的犯罪案件和婚姻、驱良等户籍争讼,也审理汉人、南人的重大刑事罪犯,有时,边远征伐也派札鲁忽赤领军,或者作为临时派遣官,到地方临时行使司法职能,断案巡视或清理民户、理算钱谷,特别情况下还出使外地。

28、探马赤军

蒙古汗国和元朝的一种军队。蒙古帝国时期,从各千户、百户和部落中拣选士兵,组成精锐部队,在野战和攻打城堡时充当先锋,战事结束后驻扎镇戍于被征服地区,称为探马赤军。

29、蒙古四等人制

四等人制为后人总结的元朝统治者实行的民族等级制度,旨在利用民族分化手段以维护其本身的特权统治。元朝建立后,蒙古人作为统治民族列为第一等级。其次根据所征服地区民族的时序,又依次分为色目人、汉人、南人三个等级。四等人的政治待遇有所区别,在任职、科举、刑律等方面,均有不同的待遇。四等人制的实行,使元朝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从而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30、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沿陆上丝绸之路前来东方,经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历时四年,在年到达元朝大都(今北京)。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并曾担任了元朝官员,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地方,到过云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年波斯国王阿鲁浑的元妃去世,阿鲁浑派出三位专使来元廷求婚。忽必烈选定阔阔真为元室公主,马可波罗趁机向忽必烈大汉请求参与护送任务,在完成使命后,他们可以并顺路归国。

年春,马可波罗随三使者护送阔阔真公主从泉州起航出海到波斯成婚。年马可波罗一家回到意大利。回意大利后,马可·波罗在一次海战中被俘,在狱中他口述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故事,其狱友鲁斯蒂谦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元朝历史和地理的重要史籍。

31、农桑辑要

中国元代初年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成书于至元十年(),正值黄河流域多年战乱、生产凋敝之际,此书编成后颁发各地作为指导农业生产之用。全书共7卷,6万余字,内容以北方农业为对象,农耕与蚕桑并重。

32、《农书》

是中国元代综合性农书,作者为元代的王祯。它是一部总结中国农业生产经验并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农学巨著。在中国古代农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书》在前人著作基础上,第一次对所谓的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它兼论南北农业技术,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水利叙述颇详,并广泛介绍各种农具,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籍。它完成于年,全书正文共计37集,目,约13万字。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最后所附《杂录》包括了两篇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的"法制长生屋"和"造活字印书法",对防火建筑和活字印刷有着重要贡献。

33、也里可温

也里可温,元朝人对基督教徒和教士的通称。又译作也里克温、也立乔,即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所见的“达娑”,是袭用波斯人对基督教徒的称呼。

34、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汉族戏曲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35、靖康之难

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15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