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已成为颇具规模的农渔业民聚居村落,乡人称为“季华乡”。唐贞观二年(公元年),在城内的塔坡岗上挖掘出佛像,因而得名佛山”。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至明清时,更是我国“四大名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和河南朱仙镇)之一,全国“四大聚”(北京、佛山、苏州、汉口)之一。
但是到了清朝末期,佛山的手工业和商业开始衰落,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大量洋货冲击佛山的纺织、铸铁、陶瓷等行业,大批手工业者失业,急剧增加,社会经济衰落,世风日下,妓院、赌场、烟馆林立,。那个时候经常有工人罢工,农民纷争不断,社会充满了不安定的气氛,人心思变。
当时佛山只是一个镇,人口大约有十余万,清朝政府在佛山设“同知”,负责行政方面的工作,设五斗口司、驻防都司、驻防千总等,负责治安和巡检。大概是由于当时“山高皇帝远”的原因,清政府并不是太重视佛山,到清末,佛山镇几乎都是一些乡绅在处理日常的事务,祖庙的大魁堂就是当年乡绅议事的地方。
光绪二十八年(年)奉清廷之命废除绿营,佛山各衙门、汛口绿营防兵全部裁撤。绿营兵撤后,佛山没有固定的防军,省改派巡防营镇守,这种情况长达数年。所以,可以说清兵驻防的兵力并不强,因此后来佛山光复时,民军没费多少力气就打败了清兵,佛山光复,清王朝在佛山的统治正式结束武馆教头响应革命光复之前一直有一些小规模的战斗在进行。
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一次是清宣统三年(年)辛亥革命前夕,四月二十九日,鸿胜馆教头李苏等人响应辛亥广州起义,带领佛山、乐从会党10多人攻打佛山。当日广州清兵40名,也由管带马致中率领到佛山加强防务,防扎在蜘蛛山赞翼诚善堂。傍晩李苏等进至赞翼诚善堂时,被清兵喝阻,双方展开战。李苏等人炸毁赞翼诚善堂前座,打死管带马致中及7名清兵后返回乐从。战斗不算大,但是足以反映出佛山人对清朝政府的反感情绪已经达到了最高点。
另一路民军由村尾进入佛山,与前一路民军会师后攻打大湾都司衙门。都司吕镇铠闻风逃遁,防守都司衙门的清兵管带太永宽亦早已逃跑。当时都司衙门有一连湖南籍清兵防守,驻扎在东莞旧清平戏院内(今佛山汽车运输站附近)。当天上午,民军开始进攻,喝令清兵放下武器,但因语言不通,清兵凭戏院固守,不肯缴械。各地民军蜂拥而至,与清兵展开激战。
民军中有个叫“飞天螭螃”的,从戏院后门越高墙而人,民军一举攻破戏院后门,清兵“寡不敌众,全队死之”。下午,战斗结束,佛山全镇光复光复后佛山政局稍为平静,省城的民军接管佛山,成立了些新的机构,包括邮政局、审判厅、警察政署等,经济开始慢慢复苏,开设了新的公路,办电灯厂,办火柴厂,办中学和小学。民国2年(年),佛山曾经发生过多起义军讨伐军阀龙济光的战争,可见民国期间佛山的政局依然不时会起一些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