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窑#
欢迎玩瓷器的朋友留言交流探讨。
同样作为宋代皇家御用瓷器的哥窑瓷器。是宋代五大名窑中最为神秘的一种,在它的身上究竟有着怎样不解的谜团,而这样一种非同凡响的皇家瓷器,究竟他又与之前所说的官窑瓷器有着哪些不同?我们又该如何分辨呢?
哥窑贯耳瓶
哥窑是官窑类同的一个窑口,而且非常接近,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也开片,那么它有多接近呢,我们看一下图片哥窑和官窑的接近程度呢,有时候连专家都分辨不清,有时候区分他确实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哥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尤其五大名窑中疑团最多的窑,为什么呢?是因为他史书记载都不太祥,窑址呢?哥窑的窑址至今不明,那么有人说他窑址有在杭州、有人说在河南、有人说在景德镇、还有人说在龙泉。就是说窑窑址不明,到现在没有真正挖出这个窑址来对比。
元哥窑倭角方洗
那传说中呢,哥窑是这么出现的嘉靖45年刊刻的这个《七修类稿续稿》中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他说的是哥窑和龙泉窑都在今天的浙江龙泉县,在浙南地区,南宋时候,他认为有兄弟两个兄弟,老大叫张生一,老二叫张生二个主窑烧造。哥哥烧的就叫哥窑,弟弟烧的叫龙泉,这是嘉靖时期的一种说法。
哥窑有什么特征呢?
第一个特征呢,就是金丝铁线,这是它的典型特征,我们看一下片子就知道了,所谓金丝呢,是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是黑色的开片,呈黑色。那么金丝铁线呢在古代还有一种说法,叫文武片啊,指的是开片的大小,因为一般道金丝这块儿呢,开片都比较细小,到铁线都是大块儿。金丝铁线它这个特征呢,实际上是陶瓷烧造中的一种缺陷美,他在陶瓷烧造中当中呢,由于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以它出窑以后呢,它又就会开裂,它会怎么开裂呢?如果你们看过出窑,你觉得非常神奇,刚一出窑声音都听得见。你听得清清楚楚,这个瓶子在炸裂噼里啪啦的炸能炸多长时间呢?能炸两年,买过这个新的哥窑,瓶子搁在家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有时候就听到砰一声,砰一声,一直都要持续一两年的时间,这是很多人不能想象的,那么它为什么呈现金丝铁线?就是我刚才说他要炸了。去了以后呢,它大的开篇所谓的文武片有大开片,这时候呢,直接就搁入了黑色的那个过去是炭黑水里,现在直接搁墨汁儿里就可以,然后你拿出来以后呢,这个瓶子就变成一个黑开片,非常清晰。这个很细的开片呢,由于它那个间隙过小颜色是进不去的,所以这疙瘩呢,时间长了呢,气体进去里头氧化成黄色,所以它这么出现了金丝铁线,它是时间造成的。
哥窑的第二个特征呢,是紫口铁足,我们说了官窑也有这个特征,但歌哥窑也有。曹昭的《格古要论中》说就: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曹昭是松阳人,松江就是现在的上海,曹昭的《格古要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古董的文献,他是在明初就写了。我们刚才讲哥窑的这个开片官窑也有开片,哥窑有紫口铁足,官窑也有紫口铁足。
那么这个历史上是不是这官窑和哥窑是一种东西呢?
有一种认为说确实是这样,因为在南方的吴语发音中呢,北方人听起来官哥不分的,所以呢,有人认为它本身就是一种瓷,就是宋代的官窑,因为略有差异,被人为的分成关哥两种窑口。
第二个疑问呢,就是有学者认为呢,哥窑不创烧于宋创烧于元,只是仿宋官而已,那么换句话说,他认为哥窑是元代人仿宋代的一种东西。因为哥窑的记载就在元末明初。元末孔奇《静斋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者,一相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忧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他说的什么意思呢?说乙未冬是指年,元至正15年,他在杭州的时候在市场上买了这么一个香鼎。是个哥哥洞窑的,它当时不叫哥窑,是两个字,哥哥洞窑,说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说你看着挺新的,但是觉得还是像旧的一样,你看到的人呢,就感到很疑惑,闹不清楚,那么碰到一个老头儿呢,叫王德翁呢,他说什么呢?他说:“最近呢,哥哥窑烧的像古官窑,你不可不细辨,你得好好看。
那么从这个信息中呢,告诉我们呢,就是说他认为元代的晚期出现的这种仿品,但是马老师个人不这样认为,马老师认为哥窑还是宋代的,不是元代的,原因呢,我觉得有这么几点。
哥窑双耳炉
第一点呢,是造型,就是我们看到的哥窑跟官窑的造型没有大的区别。没有看到一种极特殊的哥窑,超过了历史的局限,比如它是元代的造型特征,但是它是哥窑,没有碰到。碰到的哥窑都是跟宋代的造型一致的。
第二点釉色。釉色不符合元人的审美观。哥窑的官窑的,这种釉色都不符合元人的审美观。
南宋哥窑四方花盆
第三背景也不一样,元人不喜欢用青瓷,元人尚白尚蓝。原因是尚白。这个元代人的背景呢,是他喜欢那个金戈铁马,驰骋千里的这种感觉,他并不喜欢宋代人这种小桥流水的感觉,所以从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中判断呢,我们觉得元代来复制宋代的哥窑可能性是非常小。
哥窑长颈瓶
当时光过去了几百年,我们在收藏市场是否还可以在收藏市场上找到这些哥窑瓷器的影子呢?如果有,那它们的真假如何?而在这真真假假的背后,究竟又有过怎样的传奇故事。
清乾隆仿哥窑釉双如意耳壶
哥窑的这个存世量还是比较大的,因为呢嗯这个明代的早期呢,有仿制烧造,就是宣德时期,尤其到了这个雍正乾隆时期大量的烧造,所以我们现在这个碰到的哥窑大致都是清代仿制的,马老师在早年买过一个吗?这个那时候北京的市场还不像这么完备。在这个现在的北京古玩城,当时还是铁丝网围着的那种木板房,我记得那天很清楚,我转了一圈什么都没买到,然后有个妇女抱着孩子就冲出来跟马老师说说:“马先生,我这个瓶子你还是要了吧。”因为马老师当时看了一眼,没要,嫌贵。她说我便宜点儿,你也多出点儿,你就要了吧,这个我们在这儿生活挺不容易的,然后马老师在那种情况下就买了这个哥窑瓶,买了以后呢,后来的问题跟我们想象的可能就有点儿不大一样了。就是马老师那天去逛市场的时候是借了别人的一个书包,然后当时对这个艺术品的那种真实的程度,不像今天买什么都很正宗的包装起来啊,当时都很随意,拿张报纸一裹就搁在书包里,搁在书包里的时候,等马老师走出了这个商店,走到马路边的时候准备上车的时候肩膀,然后那个东西呢,书包掉地上的书包的背带,由于书包不是他自己的,不知道背的全是半圆的铁环。所以它就掉在地上了,那么尽管不高,但是马老师清晰地听出了一声声响,那个声响是一个很不吉祥的声响,但是不是很惨烈?然后我就坐在马路牙子上,然后呢,也不敢打开看就坐那儿垂头丧气,我记得有一个人过来跟我说,打开看看,打开看看,还是让我看一看,然后呢,马老就捏着那个报纸啊,就听见声响了就,嘎嘎。嘎嘎,酥的哥窑很有意思,在强震动下啊,我那个恰到好处的震动呢,使他没有碎,但是他缩了,我就小心翼翼地搁在我们家那个柜子上多少年,我都不敢碰,他每回拿的时候都觉得这个东西要散了,嘎啦响,那么从这一点上呢,我觉得我们就应该知道一个东西得来是不易的,那件东西据我算一算年以上。然后让我不小心破损了,所以说你得来不易,你一定要小心,马老师后来做了很多假设,我今天说好像跟个笑话似的,可我当时一头大汉坐在马路边上,那么你把这样一个东西,你当时多包几张报纸,你当时如果不拿别人的书包啊,你当时如果拿一个盒儿装着你有很多假设,你当时抱在怀里都不可能出现这个问题,可他就而且所有的假设都没做,他就不幸的就把这个东西给伤害了,所以这件事儿对我后来有很大的好处,后来我每当买到一个东西的时候,我都特别小心,生怕在我手中有个意外,这个教训呢,是个人的经验,是大家的,宋代的五大名窑中呢,五官哥钧定军定两窑呢,跟前面三个汝官哥呢有点儿不一样,从釉色上讲他有些不一样,我们下一讲就讲钧窑和定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