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是茶文化的艺术形式之一,是茶文化的外在行为方式
茶艺在我国的发展是随着茶文化的逐步形成而同步发展起来的,受茶文化的影响,茶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经历了萌芽、兴盛、变革等发展阶段,受时代文化背景的影响,茶艺成为茶文化重要的形式之一,也是体现茶文化艺术元素的最主要形式。
茶艺是茶文化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茶文化在人们日常品茶、饮茶活动中的外在行为方式。从文化角度来看,茶艺是人们的文化休闲方式,属于特殊的生活行为,由于茶艺将人们的生活行为与艺术结合起来,因此茶艺也有着一定的社会文化特性,并且在其社会文化特性及功能的发挥过程中逐步作为一种文化内涵,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并逐步扩大其影响力与普及程度,使其能够获得更高程度的社会认知。所以说,茶艺就是一种生活实践活动,有着一定的文化知识内涵和趣味性,这是茶艺能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以推广的根本原因。
茶艺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人、茶、水、器、境、艺”等六项,被称为茶艺六要素,这些基本要素共同构成了茶艺的完整体系,基本要素六者之间相互关联,缺一不可,而且对每一项要求都有着严格的标准,例如在茶艺中水的选择,不同温度、不同水质的水都会影响到茶艺的效果与质量。同时对茶外观、气味、滋味、颜色等不同特性的品鉴更是极为关键,这决定着茶艺水平的高低,更决定着茶的品质是否能够被有效挖掘出来。此外器即茶具,茶具的类型和材质多种多样,不同类型和材质的茶具分别担任着不同的功能与效果,是茶艺中非常重要的要求,关系着整个茶艺表演的效果。
茶艺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为复杂性与生产性两个方面,复杂性是指从人的生理感受上而言茶艺给人的感受千差万别,即使同样的艺人、器具、用水、茶品,不同的人品饮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其最基本的文化特性是给人以生理上的复杂性感受;生产性是从心理角度而言,茶性温凉的特性与略有苦涩的口感除了给人生理上形成一定的刺激之外,更会在人心理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滋味,用唐代陆羽的说法就是“啜苦咽甘”,这就是茶艺中的根本文化特性,这种味道在人心理上形成的影响使其能够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和心理的生产性工具,刺激着人们的思想与心理逐步发生变化。
我国传统茶文化中自茶艺出现的同时,茶具也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与之同步出现,并为茶艺文化中的重要部分,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涉及的茶具类型和材质多种多样,因此茶具也可作为一门专门性艺术进行研究。最初在茶艺出现之时,对茶具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茶具选择上也不大讲究,就是选择一些拥有简单泡茶功能的器具用来完成茶艺的过程,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各种历史背景影响,茶具艺术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得到了丰富与提升。
唐朝时期是我国茶具艺术发展相对兴盛的时期,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宫廷金银茶具与秘制瓷茶具,其精致水平可谓达到了我国历代茶具发展史的巅峰,不仅茶具的制作工艺复杂、艺术价值极高,同时还有着珍贵的材质与多样化的器具类型,每一种不同类型的茶具都分别担任着相应的茶艺功能。宋朝时期对茶具的选择开始有所改变,大多数茶艺表演选择使用斗茶作为主要形式,茶具也以建窑黑釉茶碗为主,在当时一度受到了广泛重视。
另外宋朝时的各大瓷窑也制作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茶具,大多仍然是斗茶用具,如官窑的粉青小碗、钧窑的粉红碗等。明清时期的茶艺形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茶具的选择转向陶瓷器具,一时间几乎所有的茶艺中出现的器具都变为了陶瓷用品,其中以宜兴紫砂与景德镇瓷器两种类型的茶具为最佳,成为当时人们追求的茶具佳品。
紫砂茶具自明清时期被广泛应用于茶艺以来,在自身的艺术特点上逐步发生着改变,最终形成了具有完整艺术特点的文化体系。首先自明清被重视的紫砂茶具以美观的外形、多样化的样式成为我国茶艺中极具特色的器具类型,并且其拥有着耐用、保温与存香等几大优点,这为其在茶艺中的发展与重要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其次,自清康熙时紫砂在茶艺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由于朝廷将紫砂茶具作为贡品,因此茶具的艺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多种纹饰技艺与装饰材料的应用,使紫砂茶具的艺术价值实现了飞跃性发展。最后在乾隆年间,紫砂茶具又被赋以诗词字画的艺术元素,使其完成了华丽转身,艺术价值更加深厚,在茶艺中的应用价值了得到了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