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课程不简单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为了制作一件陶艺作品,安徽省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让“简单”的教学“复杂”起来,在每个主题教学下设置了陶艺课堂、人文课堂、科学课堂、艺术课堂等,还让每部分教学内容链接其他拓展课程。于是,学生在陶艺课程中不仅学习陶艺制作的知识,还培养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

————————————————

提起陶艺课程,许多人觉得就是让学生学习制作陶艺作品,但是安徽省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不想让陶艺课程这么“简单”,学校在陶艺主题课程的引领下进行多门课程的融合统整,引导学生在融合中获得丰富的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生活体验。

主题教学下的4种课堂

陶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确定设计方案到选择材料工具,再到最后的烧制过程,需要学生全程参与、动手操作;同时,陶艺课程还需要在渗透哲学、历史等多方面知识的基础上,构建融入多学科内容的综合课程。学校以陶艺课程的不同主题为中心,形成主题课程链接,各学科教师分工协作、研讨交流,带学生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知识探索和实践,形成每个主题课程的融合内容框架。通过跨学科教研,教师团队开发出陶艺课程指导手册《陶冶成器》,具体分为材质篇、器皿篇、动植物篇、风土人情篇等。每个篇章除了陶艺制作,还会涉及科学、艺术、人文等内容,学校将这些内容整合为主题教学下的陶艺课堂、人文课堂、科学课堂、艺术课堂等。

在第一课“百变的泥土”主题教学中,教师带来一个陶笛,让学生触摸并吹奏陶笛,充分感受陶笛的魅力。从陶笛开始回溯陶文化的起源,学生对陶艺的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直观的感受。接下来,学生尝试制作一个陶碗,一边制作一边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出现的问题:碗壁厚薄不匀、碗口容易干裂破损、水分控制不均衡……教师归纳整理了学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微课的形式进行技术难点示范。第一个陶碗制作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欣赏古代优秀的陶器作品,在感受古人制陶技艺的同时进行第二次实践创作。在“科学小实验”环节,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直观理解了陶土的物理及化学变化,观察泥土烧制前后的差别以及陶与瓷的差别,最后以实验报告的方式总结自己的发现。“百变的泥土”主题包含了陶笛的旋律(艺术课堂)、泥土的秘密(陶艺课堂)、两只罐子的故事(人文课堂)、科技小实验(科学课堂)等教学内容。

“小茶壶”主题教学包括茶叶与茶杯的分类(人文课堂)、茶壶的构造(科学课堂)、制作小茶壶(陶艺课堂)、学唱《采茶山歌》(艺术课堂)等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茶壶的世界,了解茶壶的发展历程——从元朝的青花瓷壶到明朝宜兴的紫砂壶,再到清朝的“曼生十八式”,教师和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通过欣赏不同时代的作品,了解我国精深博大的茶文化;科学教师带着学生分析探究茶壶的特殊构造,学习壶嘴与壶身的高度比例、壶盖小洞的作用等知识;陶艺教师帮助学生化身工匠艺人,通过晾晒、上釉、烧制等环节,制作了一个个典雅古朴的小茶壶;最后,学生泡上一壶清茶,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演唱《采茶曲》,一边学习茶艺知识,一边用歌声传递愉悦的心情。

围绕“原点”进行链条式学习

学校构建“陶艺课程链”,将陶艺课程与其他拓展课程进行链接,打破学科壁垒,帮助学生在交叉、融合的课程链条之间进行整体性学习,获得丰富的学习过程和广阔的学习空间。

“皖北农夫”主题教学包括泥土人物的表现方法(陶艺课堂)、皖北的地理特征(科学课堂)、五河民歌《摘石榴》(艺术课堂)、皖北家乡的故事分享(人文课堂)等内容,这些内容又分别链接文化寻根、科学探究、艺术创想、开心农场等拓展课程。学生学会了用陶泥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么如何了解更多与皖北有关的地貌特征呢?学生走进科学探究课程,跟随科学教师分析皖北的土质情况,学习皖北的地质特点。此外,文化寻根课程帮助学生详细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学生还可以走进艺术创想课程,尝试制作一幅农夫形象的版画;课程学习不仅局限在一间间专用教室,学校的开心农场也成为学生的学习场所,学生在农场参与实践活动,切身体验农夫的劳动内容和内心感受。

花卉是学生最喜欢画的一种装饰图案,陶艺课程便设计了“花卉”主题,教学生如何用花卉植物纹样来装饰陶片。学生先了解花卉的生长,观察真实的植物外形和色彩特点,结合科学学科中的花卉知识,了解花苞的状态、花瓣的形状、花蕊的结构等细节。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拿起毛笔,运用绘画中的线条技法来表现花卉的纹样,逐渐掌握如何控制线条的粗细和曲直,感受着陶泥的柔软,欣赏着青花纹样的古韵。学生探究和实践的脚步并未停下,他们继续走进科学探究课程,在实验室用显微镜进行具体观察,制作自己专属的花卉标本。如何记录校园里的一草一花和自己的花卉陶艺首饰呢?学生又跟随小摄影师课程学习拍摄的技法,将自己见到的美丽花卉、自己制作的花卉饰品用相机记录下来。

这些拓展课程极大丰富了陶艺课程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将某个学习内容作为“原点”,围绕“原点”进行链条式学习,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为全面、更为完善。

表现经典文化的魅力

除了吟诵、表演等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借助陶艺制作这种艺术形式来展现。学生分享文学作品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事片段以及故事中人物的特征和性格,然后利用陶艺的表现手法塑造精彩纷呈的人物典型装扮。教师还会带着学生欣赏戏剧片段,运用陶艺制作中的卷、贴、压等手法设计不同的动态场景。

《西游记》中有众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等,还有机智灵活、嫉恶如仇的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猪八戒,忠厚老实、勤勤恳恳的沙和尚等人物,都可以成为陶艺课程的创作题材。教师捕捉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通过感悟欣赏、深度观察、对比分析、探索制作等一系列方式,提炼人物形象的外貌特点和性格特征,然后制作活灵活现的经典人物形象。

学校开设了京剧、黄梅戏等戏剧课程,陶艺课程链接了戏曲课程,学生在戏曲课程中了解戏曲表演的服饰、头饰、扮相、肢体动作等艺术特点。戏曲人物的装饰和扮相非常繁杂,如果要将其转化为陶艺语言,一定要经过合理取舍的过程。学生吸取了林风眠油画仕女的绘画符号性、黄胜陶艺作品的成型方式,采用舍繁求简、以点代面、以无形胜有形的陶艺表现手法进行塑造。

在一次研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来到瓷都景德镇进行深度学习,近距离观摩如何用古老而精湛的技艺制瓷。师生还参观了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艺术街、陶瓷博物馆等地,感受古往今来的陶瓷艺术家创造的一件件令人震撼的艺术作品。怀着感恩的心情,学生将自己烧制的作品进行义卖,用泥土传递着心中的爱。

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陶艺制作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但学校没有局限于“艺”的层面,而是赋予其更丰富的教育内涵,让学生吸收更全面的成长营养。

《中国教师报》年06月15日第4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459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