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钵、白釉盘口瓶、白釉深腹碗……在邢台学院邢窑研究所,一件件隋唐时代邢白瓷器物,在灯光的映照下,展示着千年前的历史和文化。
而在二楼另一间展室,一件件线条柔润、釉质细腻的当代白瓷作品,彰显着白瓷作为当代艺术品的优雅。
“制作那件盘口瓶,要研究古代的造型,又不断更改造型设计。我花了4年时间,才把这件作品定格。”国家级非遗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张志忠说。
信念不管遇到什么阻力都要研究邢窑
走进邢台学院张志忠的办公室,东面墙边放着书架,半墙书籍,历史、美术、文化、茶道、陶瓷,这些书涵盖方方面面。“研究古代陶瓷,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文化。”张志忠说。
茶台上放着白瓷小茶碗,釉质细腻,上面雕刻有花纹。一问,果真这些精致的小茶碗是张志忠自己烧制的。
从年高中毕业参加工作至今,54岁的张志忠与邢窑和邢瓷结缘已有38年。从陶瓷厂到临城县文保所,再到邢台学院任教,工作的辗转也都与邢窑有关。
刚参加工作时,张志忠在临城县第一陶瓷厂当工人。不久,县里成立了“邢瓷恢复研制小组”,张志忠是其中一员。
“那时候,我们到河北、山西、陕西、北京、江西等各地去考察。每到一处,就会到当地博物馆等地考察瓷器。”张志忠说,那个年代,博物馆陈列的文物不让拍照,他们就远远地用笔把器具的造型和大概尺寸画下来。他们四个人一组,每画完一个,四个人互相比着确定图样的最终样子。在张志忠的书架上,还保存着两本当时手绘的《古代陶瓷图集》和《邢窑及前后时期器型图样集》。
当时,张志忠所在的陶瓷厂属于工业部门,考察文物时频频受阻。有一次,他在西安用相机拍摄瓷器造型,被人发现后,胶卷被扯坏。“我意识到,如果要研究邢窑,就要到文物部门工作,这样才能更便利。”张志忠说,他当时就一个信念,他就要研究邢窑,不管遇到什么阻力,都要克服。那个年代,工业部门待遇高,但张志忠仍想方设法将工作调动到临城县文保所。
执着经过大量实验成功试制邢瓷产品
在曲阳县召开的“定窑恢复鉴定会”上,有一位陶瓷专家说:“今后河北其他古窑的恢复必须解决拉坯技术,否则将影响鉴定结果。”这句话传到张志忠耳朵里,深深触动了他。然而当时北方拉坯工艺几近失传,于是张志忠又慕名去了景德镇的陶瓷厂拜师学艺,几经周折,才被允许跟着师傅学习。
张志忠所在的邢窑研究组经过大量试验,年底终于烧制出了细白瓷玉璧底碗、刻花扁壶、长颈瓶、翰林罐等21种邢窑仿制品。年1月15日,由河北省轻工业厅组织举行了邢瓷恢复研究鉴定会,他们通过了专家鉴定,鉴定意见认为:邢窑研究组试制出的邢瓷产品,经逐件评审鉴定,认为用手工拉坯成型,按照唐代邢窑工艺程序和造型装饰艺术做出的产品是成功的,达到了试制的目的,胎釉特点比较准确,基本接近唐代邢瓷的艺术水平。
张志忠还保留着当时的部分实验记录。厚厚的一本,每页都是一种实验配方。“这是坯料的部分实验记录,釉料的实验记录找不到了。”
年2月的《河北陶瓷》刊登了的《邢窑工艺技术研究》论文,这是邢窑研究组当时的研究成果。这本杂志,张志忠一直保留着。
在临城县文保所工作多年,张志忠一直致力于邢窑遗址的发掘和邢窑白瓷烧制技艺研究。年,经过多年努力,以张志忠为传承人的邢窑陶瓷烧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把邢瓷带进大学校园
邢白瓷,作为邢台历史文化的名片,备受瞩目。
近年来,邢台学院对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传承极为重视,学校为张志忠创办邢窑陶瓷艺术实验室,邢瓷陈列馆,还把邢白瓷烧制技艺当作基础,向国家教育部申请设立工艺美术专业。
年,这个专业获批并首次招生。张志忠,也从一位文物工作者成了大学老师。
“工艺美术,将美术和生活结合起来,把美术工艺化,比如陶瓷、雕刻、刺绣等,都是工艺美术范畴。”张志忠说,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各地都有工艺美术厂,有工艺美术学校,后来,工艺美术并入美术专业,被弱化了。
“让人欣喜的是,这两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工艺美术。事实上,一些非遗技艺也属于工艺美术。”张志忠说,他没有教学经验,但是只要学生愿意学,他愿把一辈子做陶瓷的经验毫不保留地教给学生们。
在邢台学院,张志忠的一间教室里,分门别类都是各种瓷片。“这些瓷片,囊括了全国各大名窑。如果要研究陶瓷历史,学生到这里洗瓷片就行了。”张志忠说,瓷片是他从各地搜集的,还有一些瓷片是瓷器爱好者捐赠的。
在邢台学院,以张志忠为首的团队还承担了邢窑文化技艺和邢瓷瓷乐科研项目。“我们是学校的重点科研团队之一。根据古文记载,古代有瓷偶、乐偶,瓷乐器是我们的一个研究目标。”张志忠说。
邢白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灿烂的一笔。“恢复邢白瓷烧制技艺,是把古人的智慧还原。而发扬这项技艺,让邢白瓷跟现代生活融合,是我们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张志忠说。
记者:田晓丽孙瑞超
原标题:《读邢丨把古人的智慧还原让邢白瓷跟现代生活融合邢窑陶瓷烧制技艺进入大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