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瓷器#
文献中所见成化御窑瓷器烧造方面的记载,主要见于《明史》、《明宪宗实录》和晚明、明末清初一些文人的笔记。由这些记载可知,明成化十五年(年)和二十一年(年),有关官吏曾分别因灾异严重和耗费巨大而建议皇上下令停止或暂停瓷器烧造,以苏民困。但成化皇帝均未立即下令停止,而是采用拖延战术予以搪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成化皇帝对瓷器烧造的浓厚兴趣和成化御窑烧造瓷器的数量应相当可观。从文献记载看,成化时期有龙凤纹的御窑瓷器仅限于宫廷使用,禁止他人使用和私藏。成化十三年,一位叫方贤的官员因私藏龙凤纹瓷器,事发而被贬官流放到辽东充军守边。由此可知,成化朝饰有龙凤纹御窑瓷器之尊贵和使用规定之严格。
青花和釉里红瓷器的制作工艺和烧成工艺基本相同,只是着色金属氧化物有别。由于二者均属于高温釉下彩瓷器,且在彩在釉下不易磨损、彩料不含铅毒,蓝色和红色花纹清新优雅,因此,自古以来这两个品种深受人们喜爱。青花瓷器堪称成化御窑瓷器中的大宗产品,造型以小巧的杯、碟、碗、盘、高足杯等较为多见,大件器物较少见,柔和、淡雅、清爽的蓝色,形成这一时期青花瓷器的典型风格。
釉里红瓷器属于经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彩料或釉料加以装饰,经高温还原气氛焙烧而成的釉下彩瓷器。由于氧化铜对烧成时窑温和气氛的要求极为严格,致使釉里红瓷器的烧成难度非常大,稍有不慎,铜红彩(釉)就会发黑甚至挥发,废品率特别高,烧造一件成功的作品实属不易。明代釉里红瓷器以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产量最大,质量最好,亦最受世人称道。
斗彩是一种釉下青花和釉上诸彩相结合、具有特殊艺术效果的瓷器装饰工艺。先在已成型的坯体上以青花料双勾图案轮廓线,或在此基础上以青花料描绘图案局部,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以填涂红、黄、绿、紫等各色彩料,完成图案全样。复入彩炉经低温焙烧,从而产生釉下青花和釉上诸彩竞相斗妍的艺术效果。成化斗彩胎体轻薄、胎质洁白细腻,釉色青白或乳白,釉质温润如凝脂。彩料纯正,画技高超,彩色润而不燥、柔和悦目。制作工艺精湛,器物表里处理精致如一。总体风格轻盈秀丽、恬淡雅致、精巧可人,尽显柔美,其玩赏性大于实用性,摩挲把玩,让人爱不释手。
中国明代瓷器图录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39购买成化御窑制瓷工匠将造型、胎釉、纹饰、色彩和彩绘技法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出制美色新、无与伦比的一代瓷器,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从传世品和出土实物看,成化御窑瓷器以胎质洁白细腻、釉质平整油光、构图疏密有致、设色清丽典雅、绘画技艺精湛而闻名于世。明晚期以来,随着文人品评和收藏古玩之风盛行,成化御窑瓷器逐渐成为收藏者竞相猎取的目标,致使其价格骤增,一些利欲熏心之人趁机进行仿制,以牟取暴利。成化御窑斗彩鸡缸杯、葡萄纹高足杯、高士杯、三秋杯、花蝶图盒和各式罐等,早在明晚期即受到文人雅士和收藏家的青睐,博得极高评价,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清代。
成化瓷器,别树一格,御窑厂烧瓷更是登峰造极,巧绝天工,独特于明代各时期。成化早中期,景德镇以先帝治下巧工佳瓷为范,尤尚宣德高风。成窑风格成形于成化朝最后十年。学者大致认为,成化朝出现之新风,主要由万贵妃(-年)主导。万贵妃,较成化帝年长十七,对其影响甚深。此时期所制瓷器质量要求极高,御窑厂耗费庞大,朝廷负担沉重,年,有重臣上书劝说宪宗停止派遣太监至饶州景德镇监工,后再有朝臣上书劝止烧造瓷器,终止于年。成化御窑瓷器,由朝廷严格监管制作。乍看或似朴实无华,经仔细鉴赏,方显雅韵。此类器并非供远观炫示,而应静心观赏,方能体会瓷匠之臻艺,瓷质之上乘,触感之温润,白瓷青花之隽秀,及纹饰独特设计之精妙。正因如此,成窑瓷器被之后历朝历代各界人士仰慕追捧,时至今日,依然在收藏市场占据高位,价格亦是扶摇直上,为各大藏家所珍爱、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