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时任河南省省委书记在看完高满堂编剧的《闯关东》后,陷入了沉思。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河南,为什么就没有一部提升中原文化在全国形象、展示河南人民精气神儿的影视大制作呢。于是在当年一众领导的认真研讨下,当即拍板儿聘请了高满堂在内的多个影视剧专家,对河南的灿烂文明进行了数日的考察后,最终以钧瓷为切入点的连续剧《大河儿女》在央视上映,大受好评的同时,也弥补上了中原文化在剧幕上的空缺。这个在此前虽然外表绚丽,但却十分低调的钧瓷也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而它最近的翻红,则是有些机缘巧合,颇有蹭流量的味道。前段时间估计大家很多都刷到过这种视频。挂满各色陶瓷手串的手腕,精美的陶瓷摆件,让进货式旅游小火一把,不仅让景德镇这个享誉国内外的小城再次出圈,同时也让河南沉寂多时、盛产钧瓷的神垕再次被提及。它位于河南中部,细说历史也很辉煌,曾经四次被皇封,不知道它的可能觉得连名字都读不出来,读出来后又有种仙侠小说的神秘感,它就是位于河南禹州被称之为神垕(hou)的一个古老小镇。神垕镇也是河南为数不多的陶瓷生产重地。
1
古有诗词形容神垕: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边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足以看见古时神垕镇的繁华。而神垕镇最出名的便是钧瓷,别看小小一件瓷器,要是家里有一件这种祖宗留下的老物件,家里实力绝对不一般。因为钧瓷古代作为皇家御用珍品,只进贡给皇家。钧瓷始于唐,兴盛于北宋,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品种繁多,造型独特,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而显得愈发珍贵,十窑九不成便体现了它成品率极低。民间流传,黄金有价钧无价,足以体现它的珍贵。北宋时期的钧瓷是钧瓷制造史上难得出现的巅峰,当时的皇帝宋徽宗功不可没。这个位列史书昏君排行榜的徽宗却是难得的艺术家,宋徽宗在当时所有艺术领域都有他的足迹,其中就有钧瓷。但是,好景不长,历史风云变幻,金元大战开始了。战场刚好在禹州周边,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陶瓷业,因为战争受到了重创。时局动荡,工匠四处流亡,在很长时期内钧瓷领域没有与技术相关的只言片纸存在。钧瓷长时间处于断层状态,并无产出,导致保存下来的好的钧瓷显得尤为珍贵。即使清代光绪年初有商人高价求购,但因为烧制难度过大,配方的不全,并没有烧制成功。直到建国后,有了各方的大力支持,工人各种研制探索后技术才逐渐恢复和发展。钧瓷也在沉寂多年后,终于,穿破重重障碍,再次走到了我们眼前。2
神垕镇也因为陶瓷而再次兴盛起来。从地理资源上来看,能满足钧瓷烧制的地方并不多,就像景德镇独有的高岭土才能烧制出品质极佳的青花瓷一样,钧瓷的制作同样离不开这些独有资源,神垕镇便是烧制钧瓷得天独厚的地方。同时,钧瓷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地方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个特色产业。截止年,有数据显示,禹州陶瓷企业达到了家,年出口陶瓷3.4亿件,创汇多万美元,钧陶瓷产业年产值突破50亿元,占禹州市整个工业产值亿元的10.87%。
同时,生产钧瓷的近千种产品,每年甚至可以有亿件产品,总价格高达18亿元,成了河南陶瓷出产的重要基地。
经济上有可观的回报,那大力发展就不是个人的事情了,而是地方的事情。现在的时代,想要发展好,需得与时俱进搞创新。钧瓷这些年也在不断寻求产品创新和新生命的注入。比如与纳米材料结合将纳米材料与传统的钧瓷烧制工艺相结合,开发了具有独特艺术效果的钧陶瓷釉——结晶釉,不仅能使釉质更温润,还能相应国家号召节能减排。比如和高校合作开设陶瓷工艺相关课程和人才的培养,源源不断地人才导入。▲以上为不完全统计尽管如此,神垕古镇的困境依然存在,弊端依旧明显。3
跟景德镇的百花齐放相比,钧瓷更加像一个远古的老者,背负着手艺人的古朴角色。当然,这也是跟它的生产方式密不可分的。神垕古镇的生产多数以工厂或者家族企业为单位,进行大批量制作与生产,工厂内的分工明确。和景德镇海量景漂遍地开花的多元和包容的艺术氛围不同,企业注重的是效率与收益,这也导致了创意的单一化,利润主导下导致大量钧瓷产品的复制,创意和想法在这里并不能很好的施展。同时钧瓷生产多以家族与企业为单位,每个生产地的泥料、釉料等都不假借他人之手,尤其是某些流程和釉料配方,并不对外共享,这也造成了要不一家独大,要不就品质参差不齐的怪相。同时,也出现了下一个问题——人才的流失!虽然有高校助力,但是学校与企业、市场之间的互动极少,最终导致最需要投入的创新和人才的汇入,这么多年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变。从年开始(或许更早),部分高校开始将陶瓷工艺相关的课程或专业引进学校,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但是走入社会后,这些专业的学生,整条流程难以接触到的,釉料高价购买,出售的人都少之又少,只能做“最朴实的劳动力”,薪水微薄。接触不到核心的东西,近似流水线的工作,能力得不到提升;作品因为市场思维的局限性而很难被市场所接受,人才远走景德镇或者改行则成了大多数人不得不选择的事情,也成了禹州人才流失最重要的原因。最后便是大众对钧瓷认知的不足,宣传力度的有限,许多人对钧瓷的认知甚至停留在是不是洛阳产的唐三彩,会不会有毒的层面……企业技术和知识更新缓慢,文化创新与转化的发展能力严重不足、民间保守意识强,产业后劲不足等等原因都阻碍了钧瓷乃至这个地区的发展。可见,对钧瓷文化的弘扬,神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4
有厚重的文明沉积,有产业加持,有地方特色,文旅便冒出了头,但是神垕明显有些操之过急。神垕古镇在年一跃成为了国家4A级景区后,开始进军文旅业。因为地理原因和烧窑的缘故,神垕古镇早期环境整体相对较差,跟其他已经改造升级过后的古镇相比,无论是观感还是体验度都无法比较。年开始,禹州市重金投入数十亿,对神垕镇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改造,整体的卫生环境才逐渐得到改善,同时,古味也散的差不多了。没有专业团队的运营与引导,虽然是4A级景区,但仅仅靠着千年古镇和钧瓷文化引流,显然过于单薄,后期服务也明显吃力,景区内各项配套服务有很大不足。首先,停车不便,就拉低了整体外出游玩的体验感;其次,钧瓷老街除了走马观花的看看陶瓷商铺,并无过多亮点,而这些老街的陶瓷店铺,一多半都不是正儿八经的钧瓷店铺,而是各个旅游景点都有的一些陶瓷玩件,对品牌性输出明显没有过多能量加持。且作为文旅小镇娱乐游玩项目少之又少,看点过少,无法留住客人,更难以带动住宿餐饮等其他文旅消费。最后,改造后的老街虽然卫生条件得到了提高,但是无序的改造,让活着的古镇现在更像是一条城市商业步行街,失去了古朴的味道,唯有矗立在老街里雕刻精美的伯灵翁庙,还稍稍保留着质朴的模样。让曾经多次见识过它旧颜的我,着实有些难过。但值得肯定的是,神垕乃至禹州一直在努力寻求更大的突破和改变,但探索的步伐有些操之过急,反而失了本真。所以神垕现在需要做的更多是时间的积累,人才的引进,找准定位,运营好自己的IP,讲好自己的故事,从单一的景区经济逐步向复合型景区发展,才能有更好的突破,走出现在的围城。当然,急于求成,这也是河南好多无论是文旅或是地方产业发展的通病,神垕只是在时代推动下的一个小小缩影,而怎么打破这个僵局,让特色文化的花朵更好的绽放,这还需要企业和城市地方共同努力,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相信这只是时间的问题!以上只代表个人观点,有了解的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你还知道河南有什么特色地方,下方评论区,我们一块唠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