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与二三知己筹办上泉读书会,笔者自号上泉石。这些年多有朋友问:“荆门城北有两个上泉,你一定知道它们的来历。”我答:“应该的,我尽量去做。”说实话,我志在做一块“上泉水浸泡的石头”,除了对两个上泉人文景观的痴迷,还在于对上泉来历固有说法的怀疑。子陵镇的上泉,上泉寺的来历多见诸地方志书的记载。明天启《荆门州志寺观》载:其泉上涌,又名上泉寺。清代乾隆《荆门直隶州志》和同治《荆门直隶州志》一样记载:〔上泉寺〕在州北三十里灵鹫山上。其泉上涌,因名上泉寺,又名上元寺,相传为东晋远公禅师建。清代乾隆荆门知州舒成龙、同治年间的代理知州王庭桢,在文章中都引用过“其泉上涌,因名上泉”,明代《荆门州志》的说法一直被奉为圭臬,影响荆门至今。笔者很想弱弱问一句:“天下可有哪里的泉水不往上涌?”石桥驿上泉,上泉村、上泉水库的名气远不如前者,但笔者一直认为,解开上泉真实来历的钥匙在这里。01荆门方言说“一口泉,两口泉”,泉是有生命的。东宝区泉口街办,即因荆门城西北郊一口泉在此涌出而得名。上泉,为什么不能是上泉口的简称呢?如果是,与之对应的下泉口在哪里呢?三年前,我请教上泉水库的赵正中先生:“您这一带,上泉的下游还有泉口吗?”“有,赵家花园有泉。”我跑到花园村寻访一番,当地没有泉口的说法。于是回到起点,继续在上泉的名字上找答案。焦知云先生《荆门探古·古名胜》《白龙洞》一文介绍:“白龙洞泉,位于东宝区石桥驿镇上泉水库南岸白龙洞内。白龙洞泉水充足,历史上灌溉附近农田数千亩,乡民们敬为神龙以祭祀。”年3月17日和4月7日,焦老两次考察白龙洞泉,采集到了许多珍贵的资料:“清光绪二十二年(年),荆门知州诸可权躬诣白龙洞,为民求雨,果然灵验。于是他亲题‘泽被群生’4字匾额悬挂于洞口。光绪二十八年(年),乡民们见诸可权所题的匾额已经旧敝,于是又以龙王之乩示‘惠昭中外’四字,命秀才王柏龄榜书上碑,刻立于白龙洞口。”清乾隆版《荆门州志古迹》记载:“白龙洞,在州西北五十里,洞门高广丈余,深十里。内有白龙,每旱祈祷必雨。宋庆历间,有毛道士祈雨,入洞取水,命其弟子立洞口,俟出,即与令牌。少顷,见一手大如柱,长丈余,伸出索(讨要)牌,弟子骇极逸出(逃出洞口),水即漫涌,道士渰(淹)没矣。”白龙洞泉就是上泉口吗?我立刻联想到偏南不远的黑龙洞和更南一点的子陵镇龙泉村,难道这就是上中下三个龙洞,三个泉口吗?8月1日,我首先重访了龙泉村的龙泉泉口,一组村民罗启会和四组村民吴国英很自豪:“我们的龙泉从来没干过,除了吴家畈,下面的几百亩农田都靠它。”我问:“龙泉前面还有字吗,比如黄龙、青龙的,下面的河叫什么?”“没有,就叫龙泉,下面的河叫岩河。”子陵铺镇龙泉村泉口02《荆门直隶州志·山川》记载:“(黑龙洞)在州西北五十里马仰山麓,洞高广各丈余,深十里,有田七丘,石窦透光射外,天旱祷雨甚灵。详见《古迹》。”《荆门直隶州志·古迹》“(黑龙洞)在州西北五十里马仰山下,洞门与白龙洞同。明成化中,天旱,赵仲寿知州事,躬诣洞门,持炬深入,以瓶取水,雨遂大降。又有黄龙洞与此二洞相隔一岭。”黑龙洞与白龙洞,同在“州西北五十里马仰山下”,明成化年间的知州赵仲寿在此祈雨成功。“与此二洞相隔一岭”的黄龙洞,按说就是南面跳马岭龙泉村的龙泉。《荆门直隶州志·杂录》:“又西南曰象河山,有象河出焉。又南曰白龙洞山,又东南曰虾蟆山,其南东支曰石尤岭。石尤岭在虾蟆山南,又西曰团山寨,又东南曰千沟山……虾蟆山之东曰九里冈,又东曰迤入州境曰太平山,又东曰鸡头山,又东南曰猴子洞山,其东支曰跳马岭。”团山寨,千沟山,九里冈,跳马岭……在团堡村(团山寨)二组,村民周克权大哥为我介绍黑龙洞,意外解决了我对“千沟山”的疑惑。周大哥说:“除非下雨,黑龙洞汇集山洪下来,多数情况是干枯无水的。所以我们这条河叫干河,也叫干沟,是岩垱水库的主要来水。”是的,荆门方言对河、小溪的表述为港、沟。看来,《荆门直隶州志·杂录》的“千沟山”,就是当地人口中的八里干沟。跳马岭,即龙泉村龙泉背后的那座山,当地村民俗称“马垭子”,右前方出泉的小山叫“龙包”。8月2日,重访白龙洞回荆门时,我在龙泉村遇到一组村民敖永吉,他一笔一划告诉我“马垭子”,并替我证实了“黄龙洞”的猜想。黑龙、白龙、黄龙都有了,青龙呢?《淮南子·天文训》:“天神之贵者,莫贵于青龙。”古人以龙为泉的命名习惯,不会遗忘天之四灵、四大神龙之尊的青龙。找到了!当天下午,我就在市图书馆找到了《荆门水利志》(年版),其中有青龙泉的相关记载:“青龙泉,位于栗溪镇桐林村一组,系常流泉眼、常流量0.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达0.3立方米/秒,年水流量可灌溉农田亩,流经盐池镇境内,现被象河水库淹没。”8月3日上午,栗溪镇毛坪村的汪开永大哥告诉我:“桐林(铜铃)村已经并入了毛坪村,而且青龙泉原本所在的是青龙大队(人民公社时代),现在属于栗树湾村一组范围。”青龙泉虽没于象河水库,但它依然存在。我问:“青龙泉背后的山叫什么?”汪大哥回答:“青龙山。”乾隆版《荆门州志》称:白龙洞在“州西北五十里马仰山下”,赵正中大哥是不完全接受的,上泉村本地人称白龙洞所在的小山为“泉包”,右侧的小山为“冷包”。如此看来,龙泉村马垭子的“龙包”,包括汪大哥口中的“青龙山”都是简称。“泉包”全称应为:白龙泉山包;“龙包”全称应为:黄龙泉山包;“青龙山”全称应为:青龙泉山包。上泉水库03明天启《荆门州志·寺观》载:“灵鹫寺,宋吴居士施基,远公祖师开山。其泉上涌,又名上泉寺。洪武二年僧觉林重建,有龙王庙及碑记。”“明嘉靖元年《湖广图经志书》卷六载:‘灵鸾(鹫)寺,在州北二十五里望乡村,又名普济,又名上泉。’明《承天府志》卷十七载:‘灵鸾(鹫)寺,在州北二十五里,即今普济禅寺,其泉上涌,又名上泉寺。’”(见焦知云先生《荆门探古·古名胜》)以上记载,说的都是子陵上泉寺。但更远宋代的《舆地纪胜》就未必了。《舆地纪胜》卷七十八“景物下”载:“灵鹫山,在长林县北,旧有灵鹫寺。有穴曰龙洞,深五里,石台甚高。二、三月间有声如钟鼓杂奏,笙篁间作,听者忘倦。”此龙洞的规模气派,绝非子陵上泉寺灵鹫山下的“靴子洞”可比,从名称到主要的特征,都一一对应着石桥驿上泉村的白龙洞。尤其“深五里,石台甚高”和“有声如钟鼓杂奏,笙篁间作”的音乐声。清代象河监生陈聚奎《白龙洞记》文曰:“白龙洞……内高敞,一石障潭面,类象鼻垂。秉烛缘潭入,坎级数十步,石痕蜿蜒若旋螺……时有丝竹音,或远或近,听之了了,惟咳笑辄止。”宋代《與地纪胜》记载的龙洞,清代陈聚奎撰写的《白龙洞记》相隔三个朝代,但描述洞中的景象却高度一致,这不是巧合。笔者窃以为,《舆地纪胜》所载的“灵鹫山”“灵鹫寺”,才是最初的上泉所在。和龙洞一样,都不在今子陵铺镇的上泉寺遗址,而在今石桥驿镇的上泉村。子陵镇的上泉,是后来有人带过去的。这个人,极有可能是《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和明代《荆门州志》等典籍记载的五代后晋的一个大和尚:“荆门上泉和尚”。明《荆门州志·仙释》的记载,与两大佛家经典的内容完全一致:“上泉和尚,荆门僧也。僧问:‘二龙争珠,谁是得者?’师曰:‘我得。’问:‘远远投师,如何一接?’师按杖视之。其僧礼拜,师便喝。问:‘尺壁无瑕时如何?’师曰:‘我不重。’曰:‘不重后如何?’师曰:‘火里蝍蟟飞上天’。”蝍蟟,《景德传灯录》作“蝍蟉(jiliu)”,荆门方言至今仍然称知了为“季由子”。石桥驿上泉村,历代皆建有佛寺:宋代灵鹫寺、明代西庄寺、清代红山寺。上泉山,也称灵鹫山、覆船山,隐隐藏着佛家“救倒悬器”“救倒悬山”的寓意。明《荆门州志·寺观》“西庄寺,在州西北五十里”也正是今石桥驿上泉村的方位。据象河村90高龄的钟道锐老人回忆,他当年就读的“龙泉中学”,就设在上泉村红山寺的庙里,可见寺院规模不小。笔者据此推测,上泉和尚极有可能先在石桥驿上泉口灵鹫寺修行,以“上泉”为号,然后把灵鹫山和“上泉”带到了子陵。焦知云老人提示:“关于上泉,还有唐僧古禅师,住荆门上泉院,其师为襄州广德延禅师。”根据这一线索分析,至迟唐代已经有了正式以“上泉”命名的荆门禅院。《淮南子·原道训》:“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上泉和尚“不重”尺璧无瑕,但不妨碍他看重上泉山水之灵秀,山水——涅磐——佛土。上泉历史之悠久、之博大、之神秘,笔者不过掀开了面纱的一角。文中个人观点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教正。岩垱水库王君市传文协会秘书长图片:沈佳市传文协会志愿者来源:荆门市传统文化传播协会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