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一个陶瓷的国度,千百年来,景德镇的窑火炽热绵延,传承至今,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一件件精美的瓷器自窑火中涅盘而生,惊艳着时光……康意平,生于江西波阳,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他从事陶瓷艺术十余载,多年来深得多位名家指点,在陶瓷行业颇有名气,尤其擅长粉彩、青花和斗彩的烧制,而在众多工艺中,康意平还掌握着一种特殊的技艺,那便是扒花。扒花,严格来说属于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粉彩瓷的一种,是粉彩工艺和轧道工艺的有机结合,又叫粉彩轧道瓷。所谓粉彩就是用玻璃白料为底色,运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中的没骨法彩绘渲染图饰的彩瓷,这种瓷器的特点就是浓淡分明,立体感强,色泽柔和淡雅又明亮;而所谓轧道,就是先在白胎上均匀施一层色料,再在色料上用一种状如锈花针的工具拔划出细小的纹样,最后配以花鸟、山水等图饰或开光图饰,因此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称其为“锦上添花”,而景德镇手艺人称之为“耙花”。据记载,扒花或许始创于清乾隆时期的“唐窑”,乾隆帝又极爱收集奇巧之物,这种“锦上添花”瓷器就是为了迎合他的喜好而造,“繁缛满密、精巧华丽”,彰显着我国高超的制瓷水平,是名副其实的“皇家艺术”。“经扒花而成的瓷器低调奢华却也工艺繁复”,康意平说,“相较于其它瓷器,扒花却要经过四次烧制,首先要烧出陶瓷白胎,然后刷一层釉料,在上边扒出纹样后再烧一次;之后在胎上画出线条或图案,填充上不同颜色,进行第三次烧制,最后顶部或底部描上金粉进行装饰,烧制出成品”。十余年的经验积累,康意平对于扒花工艺可谓是轻车熟路,但每当进行扒花操作时,他还是会比平时更加的严肃,手里稳稳地拿着扒花针,一针一针的刺出细小的纹样,直至布满瓷器全部,在我们看来这或许只是枯燥的无味的重复,但是对康意平而言却是一刻也不敢掉以轻心,因为哪怕只是一针的失误,影响的可能却是整个瓷器的成败与否,康意平说,“哪怕你一针稍重,有可能在烧制后,造成局部的小片釉彩剥落,这对于扒花工艺而言,就意味着全部的失败。”扒花,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匠心的坚守,或许它只是陶瓷众多工艺中的一抹支流,却有着无法令人忽视的熠熠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