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里弄,相信景德镇人再熟悉不过了吧?这些小弄小巷四通八达,大家是不是像我一样,经常把它当作去某个地方的捷径呢?当你穿梭在这些弄堂里,有没有想过它的存在意义呢?它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不仅是城市的血脉,交通的网络,而且是景德镇老百姓的居住场所,更是千年陶瓷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
让我们一起走进景德镇里弄,来看看杨博的——《景德镇里弄中的陶瓷文化元素》
从东晋咸和三年(年)首置新平镇、唐开元四年(年)改称昌南镇,到北宋景德元年(年)始称景德镇至今,已近一千七百年。
景德镇人沿河建窑,因窑成市。
到清朝乾嘉年后,景德镇逐步建成了北起观音阁,南到小港嘴,东依马鞍山,西临昌江,隔水和长芗都三闾庙相望的城市格局。古城建设也在此时达到封建社会的高峰。
景德镇的街道里弄中,处处都显露出陶瓷文化的元素。
里弄,也叫弄、巷,是指城镇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它是沟通当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景德镇有“三洲四码头、四山八坞、九条半街,十八巷、一百零八弄”之说。
据珠山区政协编著的《珠山里弄》介绍,这些里弄大致上以形象标志、地名、动植物、方位、景德镇土语、吉祥语、衙署机构、市场贸易、寺庙、行业和姓氏等命名。
从这些里弄的命名上,可以找出不少景德镇人从事陶瓷生产活动的遗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陶瓷文化元素。
瓷器街——
南至何家洼北侧,北至麻石下弄南侧,长米、宽4.5米。清朝时街两边开设有数家瓷器店,因品种齐全,花色各异,享有盛誉,故得名瓷器街。据《景德镇陶录》记载:“瓷器街颇宽广,约长二、三百武,街两旁瓷店张列,无器不有。”
清代瓷器街和黄家洲是景德镇瓷器对外贸易的集散地,故而有“千猪万米景德镇,无人不识瓷器街”之说。据记载瓷器街在清代形成,“此街一色青石铺砌,店房飞檐凌空,店面宽敞高大,光线充足,便于挑选瓷器。街上除瓷行、瓷店外,还有各色百货、杂品、饮食、茶铺、烟行等,昼夜营业,繁华异常”。
龙缸弄——
西起中华北路东侧号,东接湖口弄,东南接新罗汉肚,南接胜利路北侧77号弄口,长米,宽2.8米。明万历年间,御窑厂内烧造龙缸的窑除少量官窑外,其余都在厂署东面的龙缸弄民窑搭烧。弄内共有6座龙缸窑,开始烧制单一品种,后来品种式样增多,因而驰名,弄也因此得名。
龙缸是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的一种专供宫廷使用的大缸,因器身上用青花绘画龙纹装饰而得名。龙缸器形较大,据《景德镇陶录》“龙缸窑”记载:窑制前宽六尺,后如前,饶五寸,入身六尺,顶圆。每窑只能烧一至两口大缸。烧窑时,经过缓火(熘火)七昼夜,缸匣由红转白通明发亮时才止火封门,大约经过十天的逐渐冷却后再开窑。
由于龙缸体积大,即使做坯、利坯和烧窑工匠技艺高超的也往往屡烧不成。据《江西通志.陶政》记载:“万历廿七年,江西矿税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的太监潘相,督造龙缸,因器大难成,累不完工,民受鞭,或苦饥羸,陶人童宾至以身赴火,罹其凶毒。”潘相欺压窑工激起民愤,童宾事迹广为流传,被奉为“风火仙师”,人们修建“佑陶灵祠”来纪念他。每当烧窑之前,陶工们都要进香求风火仙保佑烧窑成功。
龙缸弄边昔日有“师主庙”。“师主庙”是圆器行业祀奉师主赵慨的神庙。据传赵慨是东晋时人,他把先进的制陶技术带入景德镇,被景德镇的陶工奉为师主。每年五月师主生日时,人们都要举行迎神赛会,以报师恩。《陶阳竹枝词》云:
“五月节迎师主会,六月还拜风火仙。”
窑弄里——
东至弄底,西至中华南路,长35米,宽1.7米。因为弄内14号有一座福建人开设的天后宫窑烧制瓷器,以后这里建成里弄,就称为窑弄里。
天后宫又称海神庙,是福建商人海外贸易祭祀天后的庙,旧址在今中华南路窑弄口原福建会馆内。天后是北宋福建莆田人,名字叫林默娘(~年),死后被奉为海神妈祖,专管海上贸易。景德镇的天后宫,是由清初客居景德镇的福建籍陶瓷工商业者合资建造的。建筑功能主要是供奉祭祀天后,祈求天后庇佑赐福。
窑弄——
东至弄底,西至沿江东路,中段南至五间头,北至再胜下弄,长米,宽2米。清初,有一群都昌人在此建窑烧造瓷器,后窑废,民居增多形成弄巷,称为窑弄。
景德镇清代以前烧瓷器都是槎窑,窑膛不大。后来都昌人逐步掌握烧窑业,清初开始使用松柴烧窑。据说景德镇第一座柴窑——程家窑就属都昌冯姓老板所有。
草鞋弄——
东至沟沿上侧弄,西至中山北路,长80米,宽1.2米。弄内住户多以编草鞋为业,故名草鞋弄。景德镇自古有“草鞋码头”之称。古代,景德镇的瓷业工人地位和经济条件低下,且人数众多,劳工时多穿草鞋。
过去,景德镇的陶瓷业内还有一个“砍草鞋”的习俗,规定作坊和窑坊的雇工一律不得私占或拿用他人和雇主的物品,甚至包括废料,那怕是已经验过数,没有登记在数而遗漏在匣钵里的瓷器,俗称“掩麻雀”;如果违规,便以盗窃罪名处以行规。首先是把违犯者的衣物拍卖,拍卖的钱请本帮师傅到酒楼吃饭,然后“砍草鞋”,开除驱逐出镇,永不录用。
陶瓷弄——
西起中华南路号,东与杨家坞相通,长米,宽3米。明末,都昌冯姓商人到景德镇做陶瓷生意,兴旺发达,一跃成为在景德镇的都昌人四大姓氏之首,有“冯余江曹大似天,张王刘李站两边”之说。
冯家在此建房聚居形成弄巷,并修建陶王庙,祭祀陶王宁封子。宁封子据传是黄帝时的陶正官,专管天下制陶事务。后来人们便称此弄为陶瓷弄。
黄家洲——
东至何家洼西端,西至沿江东路,长米,宽1.9米,清代至民国时期此地是专收次品瓷器加工出售的地方。郑廷桂《陶阳竹枝词》中云:“轻灵手段补油灰,估得明堆与暗堆。好约提篮小伙伴,黄家洲上走洲来。”
龙船弄——
东至中华北路号,长米、宽1.6米。过去在弄的东端有五王庙,供奉华光菩萨,保佑瓷业兴旺。对面还有一个归五王庙管理的叫神龙庙的小庙,里面专门供奉着一个铁制的大龙头。
每逢元宵节,镇民便抬出神龙出巡,因弄狭长似龙船,故名。镇上的民窑老板每次点火烧窑前都要到五王庙来上香祈求华光神保佑,因此弄里经常鞭炮声不断,预告又要烧窑了。
景德镇里弄建的全是窑砖房,即用烧窑后废弃的窑砖搭建的房屋。
这是聪明的景德镇人废物利用的结果,这样的房屋建筑在全国是仅见的,独一无二。一色的窑砖房整齐排列,既美观又实用还节约成本,更展现了浓浓的陶瓷文化元素和别具特色的景德镇风光。
景德镇的街道里弄是与景德镇陶瓷的产生、发展壮大而联动的。
景德镇的陶瓷发展了,移民就增多,里弄也随之增多,城市便增大。景德镇的城市发展是以珠山为中心,随着瓷窑的发展扩大增多而向南北两翼扩展的,这与景德镇的陶瓷活动密不可分,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瓷文化进里弄,丰富了景德镇文化的内涵,提升了景德镇的多元文化品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