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寺位于扬州市郊蜀岗。
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大明年间(—年)故称“大明寺”,又因其位于唐城之西亦称“西寺”。
隋朝仁寿元年(年),皇帝杨坚为庆贺其生日,下诏于全国建塔30座以供养佛骨,该寺遂建“栖灵塔”,大明寺也因此又称“栖灵寺”。栖灵塔塔高九层宏伟壮观,高耸云天气势磅礴,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唐代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蒋涣、陈润、刘禹锡、白居易均曾登临并留下千古绝唱。
唐会昌三年(年),九层栖灵塔不幸遭大火焚毁。唐末曾称“秤平寺”。宋真宗景德元年(年),僧人可政募集资金建造了一座七级多宝塔,却又毁圮于南宋时期。自此,大明寺再也没有重建栖灵塔之举,只剩下“栖灵遗址”,寺名亦由栖灵寺复名大明寺。如今,沿着数百级舒缓石阶登上大明寺前广场,迎面有一座为纪念栖灵塔和栖灵寺而建的牌楼,它四柱三楹,下砌石础,仰如华盖,中门之上面,南有篆书“栖灵遗址”四字,为清光绪年间盐运使姚煜手书,字体雄美。
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平山堂”。平山堂位于大明寺西侧蜀冈上“仙人旧馆”内,由平山堂谷林堂、欧阳祠三部分构成,由南至北依次排列,曾经一度被作为书院。清雍正年间,为迎接乾隆帝南巡,大明寺陆续修建了“西苑芳圃”亦称“御苑芳圃”。乾隆元年()扬州巨富光禄寺少卿汪应庚购地数十亩扩建御苑芳圃并重建平山堂,增置洛春堂,书院之名始革。清代康熙皇帝曾经赐“平山堂”“贤守清风“怡情”“澄旷”四匾,上赐“诗意岂因今古异,山光长在有无中”一联、时和笔畅”四字,临《定武兰亭》卷、《梅花扇生秋诗》草书一卷,今皆石刻供奉山堂中。
明万历年间,扬州知府吴秀重建大明寺,晚明崇祯十二年(年)漕运史杨仁愿再次重修。位于大明寺西侧的平山堂,是在北宋庆历八年(年)由欧阳修建造的,他在这里饮酒、欣赏风景、作诗。由于这里看上去和南方江南的远山似乎是平行的,所以取名为平山堂。平山堂是大明寺境内最静寂的地方,带有文人建筑的风格。位于鉴真纪念堂西侧的欧阳修祠,是南方风味的古代建筑,堂内陈列着欧阳修的石刻画像。
清康乾盛世,大明寺扩建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清代乾隆三十年(年),乾隆皇帝巡游扬州,看到“大明二字很不高兴,认为扬州人思念大明朝,故亲笔敕名为“法净寺”,于是改名“法净寺”。清代咸丰三年(年)寺庙又毁于太平军兵燹。此后,大明寺几经修建,规模渐大。现寺为清同治年间两准盐运使方浚颐建。
大明寺庭院东侧有座“平远楼”。此楼为清代雍正十年(年)光禄寺少卿汪应庚初建,楼名取自宋代画家郭熙《山水训》中“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咸丰年间楼毁于兵火,同治年间两淮盐运使方浚颐重建,增题“平远楼”额并撰联云“三级曩增高,两点金焦,助起杯中吟兴;双峰今耸秀,万株松栝,涌来槛外涛声。”唐代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前曾住持大明寺传经讲律。鉴真和尚从唐天宝元年(年)起先后十余年,历尽艰险至第六次东渡成功,将我国佛学、医学、语言文学建筑、雕塑、书法、印刷等介绍到日本,为发展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年,日本佛教学者常盘大定在大明寺前树立唐鉴真和尚遗址碑”,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模式,由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设计,建造了“鉴真纪念堂”,鉴真纪念堂包括碑亭、长廊和纪念堂三部分组成,总面积达七百平方米。碑亭内耸立着汉白玉须弥座横碑,正面刻有郭沫若所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为赵朴初撰书纪念鉴真圆寂周年碑文颂辞,院中安立有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石灯笼,正堂仿鉴真在日本主持建造唐招提寺金堂,纪念堂正中供奉着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像的楠木雕刻干漆夹纻鉴真法师坐像,坐像前有一只日本天皇所赠铜香炉,纪念堂门厅对面原为晴空阁,现为鉴真生平事迹文物史料陈列室。
大明寺景区风光秀丽,秦少游曾赞曰“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唐代雍正帝曾为大明寺题联“万松月共衣珠朗,五夜风随禅锡鸣”。乾隆皇帝也曾题联“淮海奇观别开清净地,江山静对远契妙明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