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名臣王鏊书法题记,清劲爽健,张旭草书

王鏊(年—年),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名臣。历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六朝。王鏊在洞庭东山震泽乡胥母界陆巷口王氏三槐堂王琬(王鏊父)旧第出生,其父王琬曾任光化知县。王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随父北上入京师,习业于国子监,写得一手好文章,其文一出,国子监诸生就争相传颂,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感到惊奇,称他为“天下士”。

仕途顺利,入内阁,拜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这些官位、职务和职称,是明朝文人所能达到的“天花板”。)

三槐堂,王鏊家的祖宅,现在还存在。现在称“惠和堂”,是洞庭东山重要的旅游景点。

致仕后,回到苏州城厢自己的宅园“真适园”,主持编修了《震泽编》《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姑苏志》等地方志性质的文集。所以有了“震泽先生”的称号。这些文章文采发扬,内容翔实,正确、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苏州风貌。

“真适园”遗址,现在苏州学士街。当时园内的别样景色已不复存在,只能通过文征明的《题真适园》(十六首)诗并图,来追忆想象了。

王鏊祠堂,现在是苏绣艺术博物馆,在苏州景德路。过厅和享堂仍为明代遗物。

王鏊的祖宅和祠堂,十分值得一游一观。

尽管王鏊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他的主要成就在治理国家,而不是书法。不知道什么原因,王鏊的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大。对其书法的评价几乎没有。

上海博物馆藏有“致毛珵札”,大家比较熟悉。此札的介绍网上可以检索到,不赘述了。

王鏊致毛珵札

明·王鏊《致管方伯书》,行书,册页,24.1x29.2厘米,小约翰·克劳福德遗赠,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细品这件作品会发现,王鏊没有好好地临过什么帖,可能是用功读书、勤于政务,没有闲暇时间去专门钻研学习,留心书法吧。或许,他根本就认为行书临帖是不需要的,可以另外一种形式学习前人的书法佳作和经验。比王鏊小一辈的李应祯,也持类似的观点,(前文“走进吴门李应祯”中已有叙述,可参考一阅。另,吴门中非职业书画家,他们的行书大都看书法取向。)

这张笺纸颇雅致

王鏊家中藏有张旭的《古诗四首》,这会给他不少启示和借鉴。这件作品能明确地看出,张旭草书的影子。不论其草书还是行书,书法清劲,提按得法,字形修长,骨气峥嵘,用笔爽利,方折铮铮。由于用过硬的毛笔作书,有的线条质量不佳,略见枯涩,尖峭。古人云,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工具对结果还是有不少影响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279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