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制胎的过程没有什么神秘可言,有拉坯成型、泥片围接,这两种占主流,因为多数的日用器都是这样做出来的,但很多大型器,比如罐、大盘,就很难拉坯,用泥片围接,也很难制出标准的几何图形。
那么,这些大型器是怎么成型的呢?
这里就必须提到一种方法——“印模(mu)法”,所谓印模法其原理同青铜器的范铸差不多,首先制作出各种器形的模子,然后填入泥料,一次成型。
所不同处,泥料不同于铜、铁这样的金属材料,不能够形成流淌、填充,因此只能印制一面,另外一面只能用手按压,印制内表面用阳模、印制外表面用阴模。
这样的工艺自宋代以来普遍应用,模具的材质一般就地取材,以陶土烧制,至于怎么保证模具几何图形的规整,靠的只能是精雕细琢,就好比青铜母钱的雕琢,需要大量的精力,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叹古人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当代人进一步去发扬。
通过这种方法,还可以一次性的印制出各种图案,有凹进去的、也有凸出来的,类似于雕花、替刻花,但效率会高很多,名声大躁的元青花其实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图案,而且很多都是内侧印花、外侧绘画,施釉之后就变成了釉下凹或凸的图案。
大型器的印模往往是分段完成的,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印模不至于太大,显得非常笨重;二是比较容易下手,比如类似罐一样的容器,在用阴模范制时,分成2-3段,都在手臂很容易到达的距离内,瓷工们手掌和手臂在弯曲90度范围内能够轻易摸到,适合掌控。
这样的工艺衍生出了一些鉴定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点。
1、古人用这样的方法制作瓷器时,往往迹可循,有些瓷器的内表面不会太平,这种不平可不是瑕疵,恰恰是纯手工的表现。
2、现代人造假也用这种方法,但模具不会是手工雕琢出来的,尤其是标准的几何图形,比如说“圆”,都是标准的正圆,用它印出来的瓷器往往绝对规整,无缝对接,就好比手盘和机刷的手串,那种绝对的标准往往是假的表现。
3、古代印模和泥料之间往往有一层纱布,利于脱模,因此常常出现网格纹,这恰恰是鉴定为真的证据。
4、现代人手工模仿,一般会借助工具,制出的瓷胎厚度均匀,非常规整,要知道在古代,可没有同心内圆这样的模具,所制瓷胎往往下厚上薄,用手去摸瓷器内壁,会掌握这种过渡。
这几点鉴定瓷器要和包浆、釉色、胎质结合起来,凡事都不绝对,因为现在仿制的水平实在太高了,专门有记录片讲怎么模仿元青花,大家有空可以看一下。
通过小编的介绍,瓷器制作是不是也不那么神秘,其实就是一种古代工业化的产物,一些人说在清代,论工业产值,景德镇排得上前三,那些大国重器其实也是工业化的产物,今天则是我们的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