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日本陶土风金石韵专访在日华人篆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6.html

中国传统书画以诗、书、画、印“四绝”著称于世。其中的印,即印章堪称中国艺林的一株灵草,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文人墨客的继承发扬,如今它已形成为一门篆刻艺术。

CHINA是瓷器,CHINA是中国,陶瓷是中国的国粹之一。“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与绘画、雕塑、设计、以及其他工艺美术等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关系。

那么,陶瓷与篆刻结合,形成的陶质印章以及各种瓷器艺术品,融合了书画、篆刻、瓷器于一身,是由“泥与火”成就的一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今天,MC东京记者就带大家走近这样一位在日华人篆刻家。他从事金石篆刻40年,先后治印五万余方;现又将篆刻与陶刻相结合,拓展出“陶土风金石韵”的新风格……他就是被誉为“一把刀”的在日华人篆刻家——马景泉。

四十年前,马景泉因兴趣与书画结缘,年辗转来到东瀛,从金石匠人到在日本开拓“瓦印传奇”,一路走来,他的作品不仅活跃于中国篆刻第一线,也在日本斩获了“一把刀”不俗的口碑;在日本的31年间,他的篆刻作品不仅是大家眼中的佳品,还常常出现在日本国家元首及政要议员的手中,为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贡献出力量。

篆刻人生:方寸之间的勤学苦练

今年61岁的马景泉,号乐得斋,黑龙江克山人,年定居日本东京。虽然他在日本生活、工作了近31年,但举手投足之间依然保持着东北人质朴、豪爽的性格,这也应该是他在篆刻中浑厚大气线条之美的来源。

记者走进马景泉的家,他的家里摆满了陶艺作品和珍藏的书画。马景泉每拿起一件作品,都能向记者讲出它背后的故事,故事里都是他与篆刻间珍惜的回忆。

马景泉告诉记者,年因工作原因与装裱结缘,年开始学习篆刻。而谈及与书画结缘的这段过程,马景泉笑着说:“那时候在锦州市会装裱的人非常少,于是很快就接触到了书画圈里的很多篆刻家、书法家……和这些文人的交流越来越多,慢慢地对篆刻的喜爱也就越发不可收拾。”

马景泉觉得自己入门已属不易,想要学有造诣就必须“勤学苦练”。初入门的他每天除了工作,其它时间都泡在家里刻印。“见得越多刻的越多,就越来越想有个好老师引路。”马景泉从书上见到篆刻大师韩天衡的作品,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马景泉知道,要想成功拜在大师门下,必须用作品说话。他开始研究和临摹韩大师的作品,他一遍遍临摹一遍遍修改,最终挑选近70方满意的作品做成手卷,然后带上作品坐着两天三夜开往上海的火车拜师求艺。

正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马景泉师从中国篆刻界泰斗韩天衡后,越发勤学苦练,从篆法、章法、刀法到真、草、隶、篆、行各种书体,全部都不放过。

“印章的篆法、章法、线条,最后均要通过刀法去完成,不熟悉刀法是刻不出精美成功的作品来的。同时,学习篆刻必须以书法为基础,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马景泉说。

漂洋过海依然“刻”出精彩人生

马景泉的爱人是第二代日本遗孤,年,他们全家来到了日本东京生活。初来东京,不会日语的马景泉对生活有各种忐忑,但心中依旧坚定的是对篆刻的痴爱。

“哪怕再苦再难篆刻肯定要一直坚持下去的,因为喜欢。”在飞往东京的航班上,别人带的都无非是吃穿用度,而马景泉装的全是和篆刻相关的书籍、工具,甚至是石头。

“刚来日本,最开始也是一边学日语一边打工,闲下来的时间就继续刻章。”就这样一年以后他等来了他的机会。

马景泉在国内因篆刻也收获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友人,“很巧,当时朋友王丹给日本的篆刻友人刻了几方印,托我转交,就这样与日本的篆刻家结缘,并在他的引荐下通过投稿加入了日本篆刻家协会,也就是从这儿开始在日本干起篆刻养家。”

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马景泉逐渐摸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把刀”的篆刻风格,行刀不仅快且准,刀锋间有股不可阻挡的力量。

“篆刻是一门传统的艺术,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刻刻划划。在常人眼中看来,篆刻总是枯燥的,它需要临摹,把技巧和刀法练熟了,才能开始进行创作,然而艺术也是需要一气呵成,在熟练的功底下一气呵成,才能产生那一刻独一无二的线条,这也许就是篆刻的魅力。”

在日本的31年间,他辗转日本全国各地,刻印5万余方,更是有很多日本人慕名而来找他刻印。在大型的展览现场,经常能看到他现场展示篆刻技艺,一枚朱文印在他的手下十分钟左右一气呵成,并且这样的速度也不失精致,印面布局章法有度,刀法娴熟干净利落,受到了众多日本爱好者的追捧围观。

陶土风金石韵:篆刻不只在方寸间

慢慢地,马景泉的篆刻创新思路也越来越多元化,他开始在印材上找突破。“最开始是在日本神社捡到一些瓦材,于是就拿回家磨成能刻的形状,发现它所产生的效果五彩斑斓,非常好看。后来有朋友介绍,开始接触更多形状的陶土瓦材,也让我发现篆刻的另外一个世界。”

陶印没有石头来得容易,马景泉在篆刻前,需要先将坯子做成自己想要的形状,然后要用力敲打至紧实,刻的时候也往往都是“尘土飞扬”,刻一个陶印经常是满手满脸都是土。

不仅是陶印,还有瓷板、瓷罐、瓷碗等等。“相比刻石头,瓷刻融合了书法、绘画、金石、篆刻于一身,瓷刻作品会有更多的可能性而且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马景泉说。

现在的马景泉,几乎每天在家篆刻瓦材字左右,由此创作的陶瓷作品已有7到8吨之多。他曾6次前往中国瓷都景德镇,集中精力探索并创作陶瓷作品,最长在景德镇呆了22天,每次去都会有新的突破。

年,马景泉在东京成功举办了他个人的瓷刻艺术展。欣赏马景泉的“陶瓷世界”,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一如他的为人,刀锋间饱含生命的热情和奔放,以及不同凡响的气质与精采。

谈到创新瓷刻时的困难,马景泉说,陶瓷篆刻难度很大,其原因在于烧制前的陶瓷坯质地较软,不像石材及瓦印那么硬,不易走刀。此外,在烧制过程中还会有字体线条变形等,因此,功亏一篑以及最后烧制不好而报废的作品不在少数,成就一件瓷刻作品确实并不那么容易。

从事篆刻40载:收获中外荣誉无数

从事篆刻40载,马景泉从痴迷篆刻,到现在成为一位精通书法,有独立审美思想的篆刻家,他的努力为他提供了必备的资本。他的印得秦汉之正脉,又汲明清诸家的韵致,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融合了中日文化,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他的那颗对艺术执着追求的初心。

马景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日本篆刻家协会理事、全日本华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日本华人印社副社长等等。曾获西泠印社第七届篆刻艺术评展篆刻优秀奖、边款优秀奖,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提名等等……

在《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上,篆刻作品有近人投稿,入围73人,获奖者18人,马景泉荣获优秀提名奖……从国展作品中脱颖而出,这也不难看出他篆刻作品的实力。

篆刻大师韩天衡对他的评价是:“马景泉是一个把篆刻当事业来做的人。”

40年来,他终日与印为伴,时常一天工作十六个小时。只要有人来求印,他总会与对方进行真诚的交流。厚道的性格和精湛的篆刻技艺,让他得到了日本著名书法金石大师稻垣守人先生的青睐,他们一见如故,情同父子。稻垣先后收藏马景泉的印章多达七百余方,并力推马景泉为:“日本刻章第一人。”

不仅如此,马景泉的艺术得到日本各界认同,从政界的前首相海部俊树、村山富市、鸠山由纪夫,到日本政坛的国会议员,再到艺坛名流川合东皋、梅舒适、成濑映山、今井凌雪、稻垣松圃等等,都以能收藏马景泉的印章为幸事。

马景泉以“刀代笔”在方寸间表现着他对生活的感悟,也用这把“刀”诠释着对篆刻的一生痴爱。

“篆刻不仅要讲究腕力和速度,还要能讲得出其中的艺术源头,它是篆刻家综合素养的反映。我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向日本人传授中国的篆刻艺术,用心做事,以诚待人。”这也许就是马景泉成功的秘笈。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61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