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文图
七里窑瓷片江西有四大名窑,有闻名天下的瓷都景德镇窑,有江西最早的始于东汉时期的洪州窑,有以黑釉瓷闻名的吉州窑,还有就是赣州的七里窑了。
七里窑位于现章贡区水东镇七里村,七里村距城七里,宋朝的时候是个镇,因而七里窑又叫七里镇窑。
七里窑是赣南最大的民间窑场,它始烧于唐,其产品主要为民用和出口,器形有枕、瓶、杯、壶、罐、盏、盘、碟、钵、盂、炉、砚等。产品的胎质以陶胎为多,瓷胎较少。
在赣州窑的产品中,有一种划胎柳斗文点,釉鼓钉罐,是赣州窑独特的产品。
当年七里窑产品不仅行销赣南及其周边和江西的其他地区,褐釉乳钉柳斗纹罐等产品还外销至日本、朝鲜等地。
据专家认定,七里镇瓷器的瓷化程度非常高,当时烧制温度应在℃高温以上。其质地完全可以与宋代景德镇瓷相媲美。
初冬的早晨,赣州已经有了丝丝寒意,我五点多钟起床,准备步行到十三公里以外的七里村去看七里窑遗址。
我住的酒店在章江转弯的地方,要去七里村必须跨过两条江——章江和贡江。
天刚蒙蒙亮,我沿客家大道行走,马路上过往的车辆稀少,行人更少,这时候最忙的是做早餐的小店,蒸包子腾起的热气遮住了店主的脸。
走完客家大道沿章江走约两公里到达章江大桥,这几天早晨一直沿章江丈量,从赣州大桥、章江大桥下经过,还没有上过桥。
走上章江大桥,天已经放亮了,但浓雾罩着江面,岸上的绿道隐约在雾里,这就是我这两天走来走去的绿道。
那岸边有两三棵树龄过百年的榕树,长长的枝叶伸向江面,似乎在召唤奔腾不息的江水。
在老城和新城交汇的地方,就是那座著名的宝塔——翠浪塔了,翠浪塔是根据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吟咏赣州的诗句“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而建,他矗立在章江岸边的矮山上,俯瞰滚滚章江,成为赣州一景。
跨过章江大桥继续向前,转过几条马路来到贡江。章江转了几个S形的大弯穿过赣州城的核心区域,贡江却沿着赣州的边缘流淌,他们在城交汇成赣江,所以赣江的“赣”字是“章”和“贡”的结合加了个反文。
过了贡江大桥,有一条通过七里村的大道,大道很宽,车多人少,显然已经出城,再过七里就是七里窑了吧。
我按百度导航的“七里窑遗址”到了七里村的村部,却没有看见七里窑。这时一个干部模样的中年人从村委的大门走出来,我赶忙上前打听,他向马路对面一指说,那边就是,你绕过去就看到了。
我走到马路对面,看见一条小路就走过去,路边有个路牌,上面写着“七里路”,看来这就没有错了。
我沿七里路往前走,边走边朝两边看,寻找着七里窑。然而,路两边除了房屋就是菜地,哪里有窑的影子。
我忍不住问路边的大爷,大爷告诉我再往前走,看见一片大树林,树林里就是七里窑。树林里就是七里窑?我有点纳闷,七里窑怎么跑到树林里了?
果然,在一片树林的前面有两块石碑,石碑上写着七里窑遗址的字样。石碑后面是一个大土堆,土堆上长着树木和荒草,我拽着树枝爬上土堆,看见有裸露的红色土块,这应该就是烧窑烧出来的土块了。
我绕过土堆,看见一个更大的土堆,土堆种上青菜,有一个菜农在地里忙乎呢!
我走上前打听,这就是七里窑吗?
是啊是啊,这里就是七里窑,那边也是窑口,他指着不远处对我说。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那座土堆像一座小山。
我指着地下问,这下面埋的有瓷器吗?
他笑着说,肯定有了,我们可不敢挖,那边的窑前两年政府来挖过,挖了不少宝贝,这边一直没有动。
我说,可以过去吗?他说可以,沿这条土路走下去就是。
我沿着土路往下走,路边还有破旧的房屋,好像是要拆迁的,已经没有人住了。
大土堆就是大的窑口了,上面长满了树和荒草,像个大坟墓,根本没有路走上去。
我只好沿着土堆的小路走,因为昨晚下的雨没有干,灌木和荒草上的水很快打湿了我的鞋子。
我来到一个水塘边,水塘一亩见方,有很多鱼游来游去,我走过,它们哗的一声钻入水底。
我想沿水塘转一圈看能不能找到瓷片,没走多久看见不远处有几座坟墓,坟墓用红砖砌起来,像小屋,看起来挺阴森的,我不敢多留,赶紧往回走。
往回走的路上,我看到了大土堆下面有烧窑的土墙,土墙看起来很久远了。七里窑元代开始停烧的,这应该是元代遗留下来的吧。
我沿着另一条道往回走,有一个小村子,村子里的房子大都是低矮的土房,砖房很少,村里有老人和儿童,年轻人没有见到。
我问一个老人,他告诉我这就是七里窑,当时七里窑很大,有十几座窑,有的窑已经种上庄家了,这几年才开始保护。
我聊着天,看见老人家屋前的土堆里有白色的瓷片,我捡了两块,用水一冲,乳白色的光泽显露出来。
我问老人,这是七里窑烧出来的吗?老人回答是。
我捻着手里的瓷片,看着眼前的一片荒凉,想象着七里窑昔日的辉煌,遂作诗三首:
三江如带绕虔城
七里窑口侧耳听
遥想当年炉火旺
赣南名瓷进东京
一片宋瓷捻手中
当年名窑已成梦
今日再踏繁华地
章江贡水结伴行
七里镇有七里窑
贡江七里把窑烧
唐宋名瓷出七里
七里七里七里窑
近水走中国自作诗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