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德镇市中心有一高岗,周围出现了一些丘陵,如五龙朝珠,因此,这个地方称为珠山。在清代后期山顶建了一座楼阁,所以这个楼阁起名为龙珠阁。在明朝时期的珠山,这里也就是御窑厂的所在地。如今,这个地方已经看不到山的存在了,时代的发展变迁,使得此人大量建设,即便是看不到,这里依然是制瓷的知名之地。
在年11月,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在配合珠山建筑时,发现此地出土了大量瓷片,残片,还发现了一座残窑。经过专家的研究,这些瓷片是明永乐到宣德时的官窑瓷器残片,而这一点证实了官窑的地点在景德镇珠山。
在年,考古学家在龙珠阁也发掘出明代瓷片,大多数瓷片也是为永乐、宣德时期的。宣德时期的物件制作精美,纹饰以及形态都有着独特之处。制作的瓷器类型有盘子、碗、高足杯、蟋蟀罐、扁壶、梅瓶等众多器型。大多数有着“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六字款和四字款,其中矾红款和青花四字篆书款为首次发现的官窑款。
这么多的官窑瓷器埋藏在珠山,究竟是什么原因,又为何埋藏在此地呢?经过专家们的细心研究,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当初发现的这些残片中,同一单位发掘的能够完整地复原,复原后的瓷器看上去有些瑕疵,有些是变形的状态,有些事上釉的颜色出现问题。
经过这些实物表明,当初明代御窑厂的确有着非常严格的管控,一旦有问题,这些瓷器将会被粉碎,就地埋没,不允许流传到民间。在《江西通志》中有着一段记载,明代初期有20座窑厂,这些窑厂专门为皇宫中烧制瓷器,也就是正儿八经的官窑了。之后的窑厂规模更多,达到了五,六十座,然而,窑厂多了,能够严格制作出瓷器的师傅便是少了。
毕竟规模扩大,师傅肯定也得够用吧,但当时的老师傅可没有那么多,不可能这五,六十座窑厂中,全部都是熟手。而御窑厂早在清代末期就开始衰弱了,知名度很高的御器厂究竟在哪?
经过专家们的发掘,才知道,珠山并不是天然的山地,而是历代的瓷器残片以及碎渣和角料垃圾堆积出来的山头,上面是清代的瓷片,最下面是元末明初的瓷片,在这些官窑瓷片之地,还出土了一些稀世珍宝,有些还是独一无二的孤品,让我们大大了解了元、明、清各代官窑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