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金灭辽:宋朝,从赵匡胤“黄袍加身”建国到“崖山海战”灭亡,共存在年,这年中间宋朝的经济高度发展,甚至有材料说明,宋朝的经济是当时的世界第一!但是却一直苦于少数民族的侵扰,这和赵匡胤因为自己是武将,担心武将权力过大而制定的“以文制武”国策有一定关系!宋朝,西有西夏,吐蕃,南有大理,北有大辽,因为大辽和西夏因为地理位置的因素,以及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性,西夏和大辽也是和北宋发生战争最多的政权!北宋立国之初即有意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先后于年、年两度北伐,皆为辽军所击败。之后为了解决辽宋之间的长期对抗,以及避免契丹贵族威胁皇权,萧太后与辽圣宗于统和二十二年(年,北宋景德元年)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坚持而亲至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击败辽军前锋,辽将萧挞凛战死。辽军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主和的宋真宗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赠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各守疆界,互不骚扰,成为兄弟之邦,此即澶渊之盟,从此两朝和好达一百二十年之久。之后辽圣宗结好西夏,而西夏也摇摆于宋、辽之间以图存,形成辽宋夏三朝鼎立的局势!但是东北女真的崛起打破了这种鼎立的局势,年完颜阿骨打开始伐辽,并在两年之间攻占了大辽的一半领土,北宋君臣认为辽必亡无疑,想乘机恢复辽所夺的燕云诸州,好大喜功的徽宗遂遣使赴金与之结盟,相约夹攻辽国!宋使赵良嗣等与阿骨打达成协议,决定联兵攻辽,并约定:女真兵自平州松林趋古北口,南朝兵自雄州趋白沟夹攻;北兵不得过松亭、古北榆关之南;宋取辽之南京,金取辽之中京,幽燕原为中国汉地,应归南朝;尽管宋辽各视对方为敌国,但辽国毕竟是与宋和平相处达百年之久的“与国”,而新兴的女真则更具扩张性,辽国实际上已成为捍卫宋境的屏障。当时辽国君臣也感到宋、金夹攻辽的严重性,“遣肖客、韩昉为使臣,对宋奉表称臣,乞念前好。辽国派使臣到宋国,表示愿意向宋称臣,希望不要和金联盟攻辽。韩昉等见童贯、蔡攸在军中,直言女直蚕食诸国,若大辽不存,必为南朝忧,唇亡齿寒,不可不虑。“贯、攸斥出之。此时的北宋完全可以采取两种方略1:坐山观虎斗,加强对金的防御;2:联合辽国抗击金朝的侵略!但是宋徽宗只知以书画娱情,忘却了跟辽国和平相处多年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及不知周国之间均衡态势的重要,而昏昏然采取以弱益强,使强者更强的错误联金抗辽的方针,直至父子系掳北去,自食恶果,方才醒悟,但悔之晚矣,只有南望故国,以泪洗面,最终身死国灭,葬身羌虏!联蒙灭金:联蒙灭金是南宋末年临安朝廷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军事外交战略,以报靖康之耻。端平元年(公元年),金朝政权在蒙古和南宋的联合夹击之下终告灭亡,结束了宋金之间长达余年的对峙。对于宋金蒙三方的力量尤其是蒙古人的企图,南宋朝廷上下并非无所窥测。面对蒙古汹汹南下,世仇金朝依然故我的情况下,南宋朝廷有两派意见,一者扶持金朝,以之为对抗蒙古的屏蔽;一者认为应趁此机会灭亡金朝,并由此振奋精神,再图抵抗蒙古南下的企图。为报靖康之耻,宋朝最终选择了不与金朝结盟。在战争开始,金朝灭亡指日可待的情况下,即使主张灭金以报世仇的真德秀,对于如何处理与蒙古的关系,也提出应该谨慎对待。“今之女真,即昔之亡辽,而今之鞑靼,即向之女真。认为联蒙灭金可能重蹈当年联金灭辽的覆辙。在南宋朝廷内部,虽然“灭金”的声音很响,但”联蒙“的策略一直没占上风。最终使南宋和蒙古走到一起,南北夹击,使金朝走向灭亡,主要是金朝错估形势,无视南宋朝廷的争论,根本没有想到宋朝也会存在有利于金宋联合的因素,更没有想到去争取宋人联合抗蒙,相反在得知南宋要断绝岁币的输纳后,大为不满。盲目南下争夺地盘,将可能的盟友推到了敌人一边。为了解决金朝国内的危机,也为惩罚南宋拒交岁币的行为,于年发动了对南宋的战争。联蒙灭金,主要是与金朝的政治以及民族矛盾过于尖锐,以及蒙古的实力灭亡金朝已经是不可阻挡的态势,这时候南宋也只能顺势而为!但是金朝自身的盲目自大,不知道争取南宋以图存,还与南宋争取地盘的行动,终于把态势推到了不利于宋金的地步!不但使自身灭亡,更让南宋等于送走一只暮年的虎,迎来了一只壮年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