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宫词的宋真宗历史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

#最近,大宋宫词以其绝美的服饰、风景、人物在各大视频网站热播,里面刘娥和赵元侃的爱情让诸多人煽情落泪,那么,在真正的历史上,宋真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01坎坷上位,命运离奇

公元年,宋太祖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驾崩,其弟赵光义因为赵匡胤和其母亲杜太后的“金匮之盟”,从而继位,成为大宋的第二位皇帝,即宋太宗。金匮之盟: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死前与赵匡胤约定:赵匡胤百年之后,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赵光义百年后,传位给弟弟赵光美,赵光美百年后,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此时的宋真宗作为赵光义的第三子,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和皇位隔着整整5个人:赵光美(杜太后第三子,赵匡胤三弟)赵德昭(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赵匡胤的儿子)赵元佐(赵光义的大儿子)赵元僖(赵光义的二儿子)按照正常道理来讲,大宋皇帝应该没有宋真宗赵元侃什么事儿。但是宋太宗希望自己的子孙的继承皇位,又不愿意堂而皇之的违背金匮之盟,在一系列的操作下,赵光义的两位堂兄弟接连自杀或者奇怪的死去,三弟赵光美被气死,此时,赵光义终于可以让皇位名正言顺的让自己的儿子继承了。更离奇的事情发生了,大哥赵元佐因为同情叔叔疯了,二哥赵元僖误饮毒酒而死,就这样,三子赵元侃也就是我们的真宗,莫名其妙的当上了皇帝。

02咸平之治,国泰民安

宋太宗驾崩的时候,其实留给赵恒的是一堆烂摊子,赵匡胤一手打造的精锐部队在赵光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候消耗殆尽,西北的党项族也趁机放养做大,虎视眈眈赵宋江山,国家内部战争未平、矛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赵恒任用李沆等人为宰相,勤于政事,分全国为十五路,各路转运使轮流进京述职,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给国家创造了一个相对长期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由于即为之初年号为“咸平”,故史称”咸平之治”。

03檀渊之盟,国之耻辱

自真宗继位以来,契丹人由于雍熙北伐的惨败,肆意在边境屠杀北宋百姓、掠夺财物,虽然北宋在杨延昭(即人们熟知的杨门女将的杨六郎)等人的率领下积极防御,但是契丹骑兵兵锋快速、战术灵活,还是给北宋北方边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公元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大臣王钦若主张南逃升州(今江苏南京),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由于真宗的督战,北方兵民士气大振,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在战争逐渐有利于宋的情况下,辽主动与北宋朝廷进行义和,宋真宗出于结束战争、国泰民安的想法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檀渊之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稳定了北宋军事格局,奠定了大宋未来经济建设发展的道路。通过发行岁币作为货币,用经济战的方法控制了宋辽关系;内一方面,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给国家背负了沉重的压力。

04泰山封禅,千古闹剧

檀渊之盟之后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25年的战争,真宗自己也认为这是一件值得铭记历史的事情,但是,大臣王钦若的一句城下之盟,就把檀渊之盟钉在了耻辱柱上,为了讨好真宗,王钦若就建议真宗举行泰山封禅大典。前几位帝王都是雄才大略,真宗肯定是比不上的,为了达到封禅的条件,在王钦若的挑拨下,他谎称宫中发现一本仙书,上面写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一切准备妥当之后,真宗正式宣布即将举行封禅大礼。天书封祀对真宗一朝的政治和财政产生了重大影响。仅是东封泰山,就耗费八百余万贯,赵恒在位前期,经过近四十年的经济恢复,天下富庶、财政良好;由于装神弄鬼的折腾,几乎把前代的积蓄挥霍殆尽,到其晚年“内之蓄藏,稍已空尽”。

05人有两面,是为赵恒

赵恒晚年一再用祥瑞”粉饰太平,对朝政兴革却无所用心,听任王钦若、丁谓等“五鬼”参与朝政。他晚年更是神魂颠倒,甚至满口胡话,进入了迷狂状态,朝政大事多由皇后刘氏决断,真宗嫔妃不多,而真宗一生可以说只爱刘娥一人。但是真宗又极其抚恤自己的百姓,可以说就是他革了五代之残暴,在官员制度,法制建设,经济发展,文化艺术这些领域他也都有很大的贡献。军事上用经济战取代传统战争,为后面几代皇帝奠定了长久发展的基础。可以说真宗其人,有正有反,有情有义,不只是一位帝王,更是一位普通人,对于Where_Is_the_Love-Josh_Vietti-(1)04:34来自杨之然聊历史他,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这样一位起起伏伏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626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