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景德镇瓷器,该怎么看

“新平霍仲初,制瓷日精巧,唐兴素瓷在天下,仲初有名”—乾隆四十八年《浮梁县志》

景德镇从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到了魏晋南北朝就以“水土宜陶,自陈以来,土人多业此”著称于世。

进入盛唐时期,除著名的丝绸外瓷器也随之销往国外。景德镇作为主要产地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不少藏家一谈起景德镇却只知宋瓷,而今天就教大家如何辨别唐朝时的景德镇瓷器。

看拉胚痕迹

古代传统的拉坯手法是下面有一个辘轳车,而辘轳车上面由木棒转动,靠惯性拉坯。

辘轳车所带动的拉坯,手放上去的时候会对他产生阻力。越用力,他越慢。上面会自然形成一个过渡的纹路,这就是拉胚的痕迹。

而现代的拉胚机是用马达转动的,它的力量足够大,所以手放上去也不会产生阻力,自然没有这个阻力所产生的纹路。

拉胚的痕迹在早期的都比较粗糙的。外面和里面都不怎么修坯,所以拉坯的痕迹会直接体现在器物上面。就可以很容易分辨真品与仿品的区别。

看底足

唐代早期的瓷器是不挖足,平底的。从唐代中晚期之后才开始有挖底足这步工序,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景德镇制瓷一共是72道工序。挖足只是其中一步。这就是为什么手工制瓷的价值更大,因为它的制作难度更大,工种较多,相当繁琐,所以直接影响到它的价值和价格。

底部是否光洁平整

耿宝昌老师在书中写过,永乐时期的瓷器底摸起来就像婴儿的屁股一样。这是夸张的说法,但那时的瓷器表面确实非常光洁,已经没有修坯的痕迹了,说明当时的补水工艺比较好。

补水工艺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因为修坯会留下痕迹,所以要拿沾水的毛笔把它涂抹干净,表面才会变得光洁。

但要注意的是,明朝洪武时期之前瓷器的底部,都是从来没有补过水的,瓷器底部都是糙底,而明朝永乐时期的补水工艺却是最好的。

如果你看到一件“唐代”的器物,但底部平整光滑,完全没有修坯的痕迹,反而看起来很细,那你就可以明白它是仿制的。

是不是平底

这张图片是目前刚刚拉完坯之后器物的形态。可以看到器物底很高很厚。

而在唐代早期时,瓷器底部基本上不修,会直接用刀一切再进行拼接。所以唐朝中晚期之前的器物,基本上绝大部分都是平底的。

看支钉

唐代会把器物直接放到窑柱上面进行烧。不管是做了一把壶或者一个碗儿,甚至一个碟子,都会直接把它放到窑柱上面烧。

但古代烧窑的成品率不高,首先是因为没有外面的容器去支撑它,所以它会吸烟,而烟会直接对器物表面产生影响。

同时窑里面掉下来的落渣会直接掉落在器物表面,看起来非常不美观。

另外还会导致欠烧,这是因为当时烧的是龙窑,温度很难上去,所以摆在最上面的烧制物温度完全达不到,这些原因导致成品率都不高。

尽管成品率不高,但往往为了提高产量,会一次性放很多器物同时烧制,比如做10个碗,那就摞在一起放到窑柱上面烧制。

但这10个碗中间肯定要放东西进行隔离,这个东西就是支钉。支钉具体有几个并没有固定的规律,但支钉跟支钉之间的距离很大。另外,支钉本身也很大,其实就是一个小泥饼,放进去垫起来烧。

这是唐代的一个碗,可以清楚的看见它的底部是有支钉痕迹的,同样碗里面也有支钉痕迹。

再看一下这个碗的胎。里面气孔比较多,整体比较粗糙。胎体断裂面,有点像饼干掰开的一样又松又干。因为它采用的单元配方,也就是瓷石泥,里面不含高岭土。而在宋代之前的胎体里面是都没有高岭土的。

蘸釉工艺

唐朝的景德镇瓷器底部一般是凸起来的,另外也有梯形的,看起来就像台阶一样的。做成这样的底盘是为了方便用手去抓拿,而这是靠蘸釉工艺所达到的。

顺便给大家说一下圆器跟琢器的问题。我们看到的平面图形,例如碗或者盘子这一类的,只要立体感不强的,都称为圆器。

而像瓶子罐子壶这一类的器物,因为它不是平面图形,所以立体感比较强,就称为琢器。琢器的制作成本和难度都比较大。一个窑柱上面应该只能放一个。碗就不一样了,一个窑柱上面完全可以十个八个的摞起来。

玉璧底

所谓玉璧底,就是像玉璧一样,比如看到中间的底是平的,玉璧底是在中间开始挖了一个小圈,就是底下开始修足,挖一个小圈开始有外圈足了,这个就叫做玉璧底。

而这个特征从唐代中晚期才开始出现的,所以如果有人拿着有玉璧底的器物,告诉你这是唐朝早期的文物,可千万不要信。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这些,喜欢请一定要记得点赞、收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06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