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夏竦历史原型:文采超群却处理不好家事
文/无计读史
《清平乐》中让观众讨厌的贾玉兰和夏竦终于都下线了,观众们纷纷叫好。贾玉兰和夏竦二人作为配角在剧中戏份颇多,直逼男女主角,感情戏更加饱满,让观众们厌弃。
夏竦在剧中很大一部分是被贾玉兰拖累才让人讨厌的,最后在献出《古文四声韵》时垂垂老矣的模样弹幕也不再忍心苛责他。历史上的夏竦是怎样的人呢?真如电视剧中那样世故圆滑在朝廷两面三刀吗?
夏竦,字子乔,是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少年时的夏竦就很有才华,出类拔萃,父亲见他是可塑之才于是为他请了老师姚铉来教他。夏竦的父亲夏承皓在一次战役中不幸身亡后,夏竦被朝廷抚恤成为了一名“三班差役”。
没有参与科举的夏竦另辟蹊径自我推荐,他站在街边拿着自己的作品等待着当时的宰相李沆下朝。李沆的马队到来时夏竦立刻躬身拜下将自己的作品递到李沆面前,李沆对夏竦诗中“山势蜂腰断,溪流燕尾分”这句非常喜欢,于是在第二天将夏竦介绍给了宋真宗。宋真宗见夏竦确实有才又是烈士之后,于是任命他为丹阳县主簿。
宋真宗景德年间,夏竦应试,主考官翰林待读学士杨徽,看到夏竦文采超群且小有名气,于是出题考他。杨徽掏出吴绫手巾摊在夏竦面前,夏竦即刻作诗“帘内衮衣明日月,殿前旌旆动龙蛇。纵横落笔三千字,独对丹墀日未斜”。杨徽之一看,点头称赞道:“真宰相器也!”
夏竦在朝廷做官时并非那种趋炎附势、八面玲珑的奸猾角色。宋真宗痴迷道教要大肆修建时,是夏竦站出来上书反对此事。对于人民他也并非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夏竦在任襄州(湖北襄樊)知州时,襄州发生大饥荒,夏竦紧急筹措粮食并且上书皇帝求援,最终带领襄州人民度过饥荒。襄州民众感激夏竦,将皇帝所赐诏书刻成石碑,永志不忘。
人无完人,夏竦从不贪国家和人民之财,但他也是个爱财如命的。夏竦派了手下和家人就经常在边关做生意,得到的钱他都拿来享乐。自己赚的钱其实也无可厚非,但夏竦有高官在身,难免会被怀疑是贪污所得。
夏竦本人还比较喜色,有妻子杨氏不够,娶了好几房小妾。杨氏善妒脾气大,夏竦难免就会留恋小妾的温柔乡。为此,杨氏收集了夏竦的违法记录,让自己的弟弟去官府告了夏竦。夏竦的母亲与岳母素来又有恩怨,一起上了公堂。几件事加在一起,让夏竦名誉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于是被弹劾赶出了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