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鬼市报国寺

一提起北京的鬼市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潘家园,因为很多收藏家最早都是在潘家园有过捡漏儿的经历,但在北京是宣武区有这样的一座古刹很长一段儿时间作为鬼市对外开放。

报国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前街1号。广内大街北侧,医院西侧,整体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均建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报国寺,原有殿7进,后有毗卢阁,高36级。阁下有瓷观音像高尺余,宝冠绿帔,手捧一梵字轮,系神宗时景德镇瓷窑所贡献,为旧京八宝之一,谓之窑变观音,梁间曾悬《胜果妙因图》1轴。

报国寺,还有嘉庆六年()《五彩天尊仙女》1轴。现寺中仍保存成化二年()御制碑,和乾隆二十一年()御制重修报国寺诗碑。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在明末清初,报国寺就曾是京城最著名的书市,比琉璃厂书市还早许多年。这里曾是当时文人墨客的雅游之地,留下了许多传奇佳话。

清朝定都北京后,实行满汉分城而治。南城成为汉族及其他各民族官员、文人和科考举子们的聚居之地,会馆、试馆云集宣南一带。原在内城灯市口城隍庙的书市也迁至报国寺。殿前廊下,书摊相连;寺周街巷,书铺林立。报国寺原有传统花市,每月逢五之日的庙会,游人如潮,文人雅士们纷纷来此逛书市、赏花、登毗卢阁,可谓盛况空前。

因报国寺环境幽雅,寺内设有客房,不少文人墨客经常留宿寺内,曾为《聊斋志异》作序的“山左大诗人”高衍,在京任吏部侍郎时,就常常寓居在报国寺,他的登毗卢阁,写京师秋色的“野色横古今,西风满帝州。山寒云外出,水运日边流……”很有名气。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史学家顾炎武,人称“亭林先生”。他在清顺治十五年()来京后,即寓住在报国寺内,每日除浏览书市外,潜心著述和学术研究。他提倡“知行合一”、“博学于文”、“行之有耻”,对后人影响很大。他的《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等著作,为研究北京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顾炎武去世后,许多友人、名人常来报国寺祭祀。清道光二十三年(),由翰林院编修何绍基、张穆等集资,在报国寺顾炎武生前居住的西小院修建了顾亭林祠。几经风雨,现已修缮一新,保存完好。

康熙十八年(),京师大地震,报国寺大部建筑坍塌。虽然,乾隆十九年(),得以重修,并定名“大报国慈仁寺”,但随着琉璃厂书市的兴起,报国寺书市渐而衰落。而今,报国寺又秉承数百年之文脉,成为书市文化广场,实为盛世之举。

报国寺的鬼市最早都是由私人摊贩自发组成,凌晨开市故称为鬼市。与潘家园有所不同的是,报国寺的鬼市除了文玩杂项最著名的当属钱币收藏,北京最早的钱币收藏市场就有报国寺。各种国内外的稀有币种在报国寺都能找到,后来报国寺成立了市场管理处。年由于首都功能疏解的原因,报国寺市场正式终结。一个多年的鬼市淘宝圣地,正式宣告结束。疏解后的报国寺清净了许多少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恢复了本来面目。多了一分古朴,却也多了一分落寞与凄凉。

注:(图片来自网络资料,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8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