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龙泉窑瓷器的发展天下龙泉展

免费腾讯视频平台vip账号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405.html

明永乐景德镇窑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龙泉窑青釉玉壶春瓶故宫博物院藏

明早期龙泉窑青釉暗划竹桃纹带盖梅瓶高四四·四厘米口径六·一厘米底径一一·四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展品看点:浙江省龙泉市大窑村枫洞岩窑址出土造型完全相同的青釉瓷器,为这件梅瓶的产地提供了参考。从洪武二十六年开始,皇家开始在饶州和处州烧造瓷器,分别是今天的江西景德镇和浙江龙泉。洪武以后,永乐、宣德以至天顺时期,龙泉窑一直为宫廷烧造瓷器。这件青釉梅瓶,就是在此背景下龙泉窑为宫廷烧造的器物。

明早期龙泉窑青釉暗划竹桃纹带盖梅瓶(顶部)故宫博物院藏此件器物梯形小口,丰肩鼓腹,下腹曲收,圈足微外撇,配深腹弧顶宝珠纽器盖,造型优美。外壁通体施青釉,釉层厚润,釉色碧绿,为明代龙泉官器的典型釉色。外壁通体刻花。口沿下刻一周花卉,肩部刻如意云头纹,如意云头内亦刻花卉。腹部刻竹桃图案。胫部刻缠枝灵芝纹。器盖之上亦刻花卉纹。

明早期龙泉窑青釉暗划竹桃纹带盖梅瓶(底部)故宫博物院藏景德镇御器厂亦烧造了与此器造型相似的器物。而且,这件梅瓶的刻花装饰上下分层布局,繁密的边饰和疏朗的主题纹饰组合出现,与景德镇明初青花和釉里红瓷器的纹饰组合方式完全相同。

明早期龙泉窑青釉刻花盖罐高二八·六厘米口径一二·七厘米底径一〇·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罐呈直筒形,中部略突出,配弧顶宝珠形纽器盖。从制作工艺和釉色观察,器盖应为后配。此类罐腹部较粗,一般称之为壮罐。罐通体施青釉,釉色浅翠。外壁通体减地剔刻纹饰,即将纹饰周围多余的部分剔除,以使纹饰突出于器表,再于凸起的纹饰部位刻花。减地剔刻工艺费工费时,而此器纹饰精工细致,自上而下共五层。

明早期龙泉窑青釉刻花盖罐(顶部)故宫博物院藏展品看点:同一时期,江西景德镇御器厂烧造器形相同的瓷罐,尺寸亦一致,说明该器物是依照宫廷颁发的官样生产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器形不是中国传统器物,而与西亚、北非等地区常见的药罐造型相同。

明早期龙泉窑青釉刻花盖罐(底部)故宫博物院藏展品看点:永乐宣德时期,三宝太监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出使西洋,即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所至包括今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多地。船队装载大量物资,行至一处,或「宣召赏赐」,将中国物产赠予当地人,或用于交换货物,以官方贸易发展外交关系。船队装载物产中就包括中国瓷器。在此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皇帝命窑场烧造了大量外国样式的瓷器。

明中晚期龙泉窑青釉镂空雕狮子花卉纹绣墩(侧面局部)故宫博物院藏墩面刻划一圈锦地,中间饰有花卉。腹部中间为镂空装饰,图样为花卉和狮子滚绣球,其上下均饰锦地及鼓钉装饰,底部还有一周莲瓣纹,下承六个如意云头形足。展品看点:绣墩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坐具,明清时期绣墩的材质和装饰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此件龙泉窑青瓷绣墩是瓷质绣墩中较早期的作品。

明中晚期龙泉窑青釉镂空雕狮子花卉纹绣墩(顶部)故宫博物院藏展品看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件绣墩的造型及装饰与景德镇产品有相似之处,说明这可能是明代龙泉窑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明龙泉窑青釉刻划“清香美酒”铭罐(“酒”)高三二·五厘米口径二三·六厘米足径一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明龙泉青瓷盖罐高八·三厘米冲绳县立埋葬文化财中心藏冲绳京之内SK01遗址出土展品看点:这件青瓷大罐,上有「清香美酒」四字,与龙泉大窑枫洞岩出土的标本风格一致,是很典型的明初龙泉官窑产品。巧合的是,在故宫博物院中,也藏有一件书写着「清香美酒」字样的大罐,从器型到纹样,再到书写的文字,几乎完全一致。说明在当时的明朝和琉球,此类器物都是宫廷之内的皇室御用器物。

《大明会典》对洪武二十六年烧造供用器皿的记载据《大明会典》记载,从洪武二十六年(一三九三年)起,龙泉窑已经开始承担烧造御用瓷器任务,一直到天顺八年(一四六四年)。二〇〇六年至二〇〇七年对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市小梅镇大窑村岙底区域)的考古发掘,揭露出窑炉、房址、作坊等遗迹,并出土了大量明代洪武至宣德时期的高质量青瓷,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龙泉青瓷相同,说明该窑址曾为宫廷烧造瓷器。

《大明宪宗实录》所载天顺八年命饶州、处州烧造瓷器停工的记载制瓷官样,是指宫廷或官府颁发的瓷器制作标准,一般对瓷器的造型、纹饰、釉色品种、生产数量等进行规定,御窑须依官样进行生产。为宫廷烧造瓷器的景德镇御窑和龙泉窑,依据官样烧造了一批造型和纹饰相同或相近的器物,这是两地窑场使用相同官样分别烧造瓷器的具体表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349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