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景德镇瓷器烧造技术的不断创新

景德镇窑烧造的瓷器,顺应制瓷原料与新产品的变化,经历了从北宋早期的泥团支钉叠烧法到北宋中期的泥团垫饼支烧法,再到北宋后期多级垫钵覆烧法、南宋中后期的芒口覆烧法、元代的涩圈叠烧法与石英支烧法等多种垫烧技术的变化过程。每一种变化都是窑工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结果,让景德镇的制瓷业总能克服遇到的困难,化解生存危机,并保持其在全国制瓷业中的领头地位。

北宋早期青白瓷器形继承晚唐五代风格,器足浅矮宽大,器身低矮。与这种产品风格匹配的装烧方式采用匣钵套装,但仍沿用五代时的泥团支钉垫烧法,不过支钉数量大为减少,只有3~7个支钉,注壶则是在温碗中以支钉相隔一起烧成。

北宋中期青白瓷的烧造技术完全成熟,釉色纯正,釉层色泽如玉,晶莹润澈,青白瓷的造型大多高大饱满,在装烧方式上扬弃支钉支烧法,采用泥团垫饼支烧法,单件装烧。由于垫饼放在圈足内支撑器身,一般器底都较厚。这一时期的青白瓷胎骨大多显得厚重,碗盘类圈足比较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以为与此时青白瓷的制作和烧造技术尚处于初创阶段有关。

由于改用龙窑装烧,窑温可以迅速上升,也可以迅速降温,青白瓷釉的流动性增大,瓷胎也容易因超温而软塌,在没有非常熟练地掌握好胎、釉的烧成温度的技术条件限制下,窑工为了提高烧成率,只有加厚胎骨以防软塌,加高圈足以防流釉粘足。

南宋后期的青白瓷窑业堆积中匣钵的数量大为减少,80%以上的都是芒口碗盘和断面呈“L”形的白色瓷质的弧形条状物与大而厚的饼状物。这种采用“支圈覆烧法”的烧制技术与北宋中后期用多级垫钵覆烧法的烧制技术有所不同。

采用“支圈覆烧法”可以不依赖匣钵,就能装烧同一规格的产品,如果把它和匣钵仰烧法相比较,能增加装烧密度(竖向)四倍以上,并有减少变形、节约燃料和耐火材料等优点。景德镇窑场在此时使用“支圈覆烧法”来烧造青白瓷,较好地解决了降低器物变形率和提高窑炉装烧量以减轻窑税负担、适应南宋景德镇使用下层软质瓷石容易变形这么两个现实性难题,为渡过窑业危机创造了条件。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361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