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趣天成——碑帖瓷杂选粹
姚华嵩山三阙铭手卷
×37cm
款识:1.嵩山三阙铭,彦生属题,姚华,丙辰(年)十月也。
2.此拓旧旧而墨色燥湿,深浅得宜。遂使数千年遗迹剥蚀之余。宛然如生,佳工也。题首已毕,书此补空,茫父。
3.太室石阙铭。
4.少室石阙铭。
5.开母庙石阙铭,延光二年。
6.少室后阙,延光四年。
7.少室东阙题名。
8.堂溪典请雨铭,即季度铭。
9.自有石刻以来,篆书之存于今者。岐阳石竭、琅琊台刻石、十三行及泰山十残字而已。近日琅琊台刻石已堕海中,泰山残石颇疑宋覆,大小二篆惟岐阳碣。与此铭对峙古今,凡言篆势不可于是典则焉。邓山人篆势多出汉碑额,然其流易入奇险。此铭少室开母两阙,均极庄雅之作。东乡亭莫先生篆书多参其势。可得师资印证也已!丙辰(年)十月望后一日,弗堂晴窗,姚华。
钤印:姚华、彦生之印、彦生真赏、贵阳文氏家藏、文宗源考藏印、宗潞、耆山堂印春山堂藏金石、宗路印、春山堂藏、抬叶、贵筑文氏家藏、贵阳文氏藏书、彦生、文宗源印、华
姚华(-),字一鄂,号重光,一号茫父,别号莲花庵主。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姚华光绪二十三年(年)举人,三十年(年)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
刘师培跋柉禁十三器拓片立轴
95×75cm
装裱:民国时期原装裱
出版著录:1.《陶斋吉金录》,宣统元年石印本。
2.《悦古:中国艺术史中的古器物及其图像表达》,孔令伟注,年,P。
参考著录:《陶斋吉金录》,宣统元年石印本,端方、易顺影、樊樊山三家文献集(编号-)释文:光绪辛丑,器出凰翔,西周物,陶斋命“柉禁”,或出笾柉禁壶,遂名。以广尊、觚、斝、盉、爵、角、斗、卣、觯诸置禁,为资警得人者,兴夫人者,崩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危若朝露,仁仁义义。西周器承商式,趋向简易。有铭亦自少增为多,饰纹纤丝可辨。其绣黑红绿蓝,字亦纵长刚劲,或横平竖匀,规范端正耳。匋斋所藏,予每有一墨本即有一石,非所藏者不入焉,所藏者亦择良品付诸剞劂。以此柉禁为吉金图并为佳善允推白眉置首,称“柉禁”。并以绿刊取器之本色,颇合为雅隽。左盦记。
说明:1.福开森,加拿大安大略省人,年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年来华,先在镇江习华语,次年来南京。年南京干河沿创办汇文书院,,福开森任首任院长。年出任南洋公学监院。他先后在.上海办《新闻报》、《英文时报》、《亚洲文荟》。福开森离校后,一直与金陵大学保持密切联系并担任校董会的董事。年,福开森将全部个人收藏(多为名贵文物)捐赠给金陵大学,现保存于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2.该套柉禁年出土于凤翔府宝鸡戴家湾,后辗转流落入端方之手。端方年死于战乱(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为起义新军所杀),家道中落,其子弟于年将这套共十三件青铜器以约20万两白银的价格卖于美国传教士福开森,福开森又以3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3.左盦即刘师培,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晚清著名学者,年入端方幕,为端方考订金石。端方死后,刘师培即离开,在此四年中题此拓片。另据跋中有“匋斋所藏......付诸剞劂”来看此拓片为刘师培自藏本,并制作过程清晰。此拓为翻刻平面拓,因十三件青铜器堆砌立体全角拓难度至今工艺也无法完成。
4.福开森年1月7日从端方子弟处获得此套十三件青铜器,至年1月24日装箱送往美国,因随行船员擅自开箱,造成个别器物损伤,此拓为原器损坏前所翻刻拓制,更能一窥原器之雄奇瑰丽,弥足珍贵。期间福氏在天津制作了器物单个拓片(未见传世),聚为《陶斋旧藏古禁全器》。
刘师培(-),字申叔,号左盦,因参加排满运动,曾改名“光汉”。江苏议征人。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史家、经学家。刘师培出身于经学世家,曾祖父刘文淇,祖父刘毓崧、伯父刘寿曾都以治《左传》享誉于世,父亲刘贵曾也以治经学闻名。刘师培治学严谨,著述弘富,与章太炎齐名,时人称为“二叔”(章枚叔、刘申叔)。在《左传》研究方面,有《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征》、《春秋左氏传例略》、《春秋左氏传答问》、《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读左札记》等。
其研究《周礼》所著的《周礼古注集疏》、《礼经旧说考略》、《逸礼考》以及《古书疑义举例补》、《论文札记》等,都有较高的学术地位。语言文字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有《左盦集》和《左盦外集》。刘师培去世后,著作经弟子陈钟凡、刘文典搜辑,朋友钱玄同整理,辑成《刘申叔先生遗书》,由南桂馨聘请郑裕孚校印。包括经学小学22种,学术文辞13种,群书校释24种,诗文集4种,读书记5种,教科书6种。
龙门二十品
尺寸不一
龙门二十品,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这些造像记中的功德主多是北魏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有道高僧。他们为孝文帝歌功颂德或为祈福而开龛造像。名字多在史书上有所记载。这些造像记中往往涉及当年的史实,因此龙门二十品不但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书法的代表作,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史料。
汉代鲜于璜碑立轴
×82cm×2
是碑全称为“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立于东汉延熹八年()。年5月于天津武清县高村出土。碑呈圭形,有界格。是建国以来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汉碑,现存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因其出土后即入馆藏,且石质松散,不能再拓,故拓本存世罕见。
嵩高灵庙碑
28×16cm×34
册页
《中岳嵩高灵庙碑》是刊刻于北魏太延年间的一方碑刻,无撰书人姓名,字体介于隶书与楷书之间,现藏于河南登封市中岳庙内。碑文记载了寇谦之修嵩岳新庙及宣扬道教之事,书法上其字体古拙,多用方笔,风格高浑雄大,笔力苍古,行笔自然,风骨磊落,有些字画结体还存有浓厚的隶意
清乾隆珐琅彩百鸟争鸣残器
高16cm
珐琅彩瓷是在清代康熙晚期,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在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珐琅彩瓷是专供皇家赏玩的艺术品,宫廷控制极为严格。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窑烧制而成。
此拍品虽残犹珍,残破的外表难以掩盖其雍容华贵之神韵,宛若维纳斯女神像,给人呈现出了一种别样的美感,器型雅正,胎质细密,均净如雪,画工精致,宫廷画家用精细的笔墨塑造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百鸟争鸣画面,值得珍藏。
明素三彩真武大帝造像
高22cm
真武大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明代是真武大帝声势显赫、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时期。传说在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的整个行动中,真武大帝都曾显灵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后,即下诏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规模地修建武当山的宫观庙堂,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的庞大道教建筑群,使武当山成为举世闻名的道教圣地,并在天柱峰顶修建“金殿”,奉祀真武大帝神像。因帝王的大力提倡,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代达到了鼎盛阶段。此素三彩真武大帝,披发跣足,正襟危坐,神态威严。人物刻画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清释迦牟尼铜鎏金造像
高17.4cm
清乾隆年制汉瓦当端方款千金宜富贵当铭文砚
直径14.5cm
带盒
端砚石品以天青、蕉叶白与鱼脑冻为最佳。此砚圆形,石质细腻,正面在边沿处雕刻双龙纹,刀法犀利,刻画生动,背面雕刻成汉瓦当形制,瓦当文字为:千金宜富贵当,古朴自然。最为画龙点睛之处是有端方的刻款。
端方(-),字午桥,号陶斋,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满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此砚台实为文房佳器,置于书桌中,使用或者把玩都可以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清乐有馀堂款铜胎掐丝珐琅宝瓶型狮钮盖盒
长16.4cm宽9.8cm高5.5cm
清乾隆四年校刊精刻武英殿本《宋书》一百卷
27.5×17cm×24册
清乾隆《医宗金鉴》一组
25×16cm×4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