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太祖以来,宋朝北部的主要威胁始终都是契丹政权辽国。宋太宗也曾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是五代十国后晋石敬瑭割让给辽国的,这个地方的割让使辽国的势力延伸到长城以南,中原王朝再也无法把长城当作抵御入侵的屏障了。
在石敬瑭与辽国的这笔政治交易中,大宋成了最大的受害者。燕云十六州的割让犹如在宋朝的衣襟上撕开了一个大口,让宋朝的胸膛袒露在辽国的兵峰之下。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年)和雍熙三年(年)两次北伐攻辽,都大败而归。在高粱河战役中,亲临战场的宋太宗还受伤中箭,乘驴车仓皇撤离。此后宋朝对辽国主要采取守势。
就在此时,辽国也洞穿了宋朝的用意,晚年的萧太后也有意与宋朝达成和平局面,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在和谈中占有有利地位呢?萧太后决定采取以战促和的方法,先发制人。
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也就是宋真宗景德元年(年)秋,萧太后萧绰带领着辽圣宗耶律隆绪、韩德让,率二十万辽国精锐部队南征大宋。辽军势如破竹,两个月的时间,就一直攻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距北宋都城开封仅一河之隔。
辽国疾风骤雨式的疯狂进攻,使得宋朝朝廷内部惊慌失措,为了保证宋真宗的安全,纷纷建议迁都。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每每危难时刻,总有人挺身而出,这次也不例外。宰相寇准主张积极抗战,力促真宗北上亲征。
最终宋真宗勉强答应了寇准的建议,北上澶州。宋真宗在澶州的北城楼接见了一众将士,当象征皇权的龙旗飘扬在城楼上,城下的兵民,看见皇帝亲征,不由得情绪高涨,欢声雷动,备受鼓舞,士气大振。
而此时,深入宋地的辽国军队,数战受挫,给养变得十分困难。特别是在辽军统帅辽萧挞凛在澶州城下巡视时被宋军八牛驽射杀,萧太后等人知道挞凛死讯,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士气变得非常低落。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辽圣宗耶律隆绪与萧太后采纳了宋朝降将王继忠的建议,派人传信给宋真宗,提出罢战议和之事。这正中真宗的心意,立即回书表示宋朝也并非喜欢打仗,希望彼此停战,安定民心。
辽国派韩杞面见真宗说,说要宋朝归还被周世宗夺走的瓦桥关南之地作为罢战条件,赵恒生怕失去和议机会,也怕割地求和,会遭后人唾骂,于是立即派殿直曹利用去议和,并对他说:"只要不割地,能讲和,契丹就是索取百万钱财,也可以答应。"曹利用就问底线到底是多少呢?赵恒不假思索地道:"如事不得已,百万亦可。"寇准听到之后,又暗中把曹利用叫了过去,说道:"皇上虽有百万之约,但要是超过三十万,我就砍了你的脑袋。
最终宋辽双方达成协议: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夯筑城防。3.宋每年向辽提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