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射手苏东坡新华社客户端

王钰繁绘图一“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宋神宗熙宁八年(年),苏轼在密州知州任上所作《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词句,自信满满,豪气冲天。这并非苏太守的酒后狂言。他一生与山林风月为友,诗文书画做伴,却并非文弱书生。他专心学过射箭,并且能射善射,堪称神射手。嘉祐六年(年)底,二十四岁的苏轼在进士及第、制科“百年第一”后,被派往陕西凤翔担任签判。公务之余,他没有沉浸在科场得志的赞誉里,也没有成天泡在故纸堆中,而是走出书房,去学射箭。他写诗告诉弟弟:“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笴”,并特地加了一句小注,“官箭十二把,吾能十一把耳”。意思是,近来学射箭,虽然力不足射不远,但是射得准,十二把箭能射中十一把。接到弟弟和诗《闻子瞻习射》后,他意犹未尽,写下《次韵和子由闻予善射》,再次强调自己“善射”而非仅仅“习射”,“穿杨自笑非猿臂,射隼长思逐马军”,自己臂力离弯弓射隼差一点,但百步穿杨没问题,自得中甚至有些自负。苏轼学射,当与其时北宋面临的形势有关。北宋“守内虚外”,国家日渐“积弱”,西北和北面烽烟四起,朝廷屡战屡败,先是景德元年(年)澶渊之盟以岁币与契丹成和,庆历元年(年)增加给契丹的岁输金帛,三年后再以岁赐银绢等名义与西夏成和,而边境却并未得到完全的安宁。嘉祐六年,苏轼向朝廷进献《教战守策》《定军制策》,提出“使士大夫尊武尚勇,讲习兵法”“使平民皆习于兵”,减省朝廷禁兵,训练郡县土兵。刚到凤翔,他还想象自己以使臣身份出使西夏谋求政治解决,“近买貂裘堪出塞,忽思乘传问西琛”,然而西夏侵扰不断,治平元年(年)秋,“夏人出兵秦凤、泾原,抄熟户,扰边塞弓箭手,杀掠人畜以万计。”国家遭侮辱,百姓被砍杀,财物被掠夺,使他对“庙谟虽不战,虏意久欺天”更有深切感受。在给弟弟的信中,他义愤填膺,以他人“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环”抒自己胸臆,希望追随前往,“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报国情切,由此可见。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是苏轼一直以来的愿望。在“颇好言兵”的父亲苏洵影响下,苏轼年幼时不仅熟读五经诗文,也曾研读兵书,一起读书的弟弟在诗中称他“旧读兵书气已振”“才高应自敌三军”可以为证。苏轼在制科考试前撰写的《孙武论》一文,在总结孙子兵法基础上,提出带兵者要“廉静而信”“使天下乐战而不好战”,才是真正的善于用兵,尤其发人深省。到凤翔后,他格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616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