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忍的身世,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不一,现将主要史料摘抄于后,供读者参考研究。
宋释赞宁的《高僧传三集节要》卷二中的《唐蕲州东山弘忍传》载:“弘忍,家寓淮左浔阳,一云黄梅人也。其父塈考,皆于名不利,贲于丘园。其母始娠移月,而光照庭室,终夕若昼。其生也约约如初,异香袭人,举家欣骇。适能言,辞气与邻儿弗类。既成童草,绝其游奔。厥父偏爱,因令诵书。无记应阻其宿董,真心早萌其成现。一旦出门,从倚间如有所诗。时东山(注:应是西山)信禅师,邂逅至焉。问之曰:“何姓名乎?”
对问朗畅,区别有归,理逐言分,声随答响。信师熟视之,叹曰:“此非凡童也'于。具体占之,止阙七大人之相,不及佛矣!苟预法流,二十年后,必大作佛事。胜任荷寄,及遣人随其归舍。具告所亲,喻喻出家,父母欣然。乃曰:“禅师佛法大龙,光被远迩,缁门锦秀,归者如云。岂顾小孩,那堪击训?若垂虚受,固无留恪,时年七岁也。至双峰习乎僧业······”南宋建炎元年(公元年),十一月,释惠洪的《栽松庵碑记》载弘忍的俗家“······濯港周氏子孙之盛,今黄梅三尺童能言其事。僧赞宁《僧史》日五祖弘忍禅师者,姓周氏,本河南迁止蕲黄梅·······
《景宋宝祐五灯会元》十六册云:“五祖弘忍大师者,蕲州黄梅人也。先为破头山中栽松道者,常请于四祖曰:“法道可得闻乎?”祖曰:“汝已老脱,有闻其能广化耶?倘若再来,吾尚可渡汝。'西去,行水边见一女子浣衣,揖日:“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诺,我即敢行。女首肯之,遂回宅而去。女周氏,季子也。妇辄孕,父母大恶,逐之。女无所归,日佣纺里中,夕止于众馆之下。已而生一子,以为不祥,因抛濯港中。明日见之,沂流而上,气体鲜明。大惊,遂举之。成童,随母乞食,里人呼为无姓儿。逢一叟叹曰:“此子缺七种相,不逮如来。后遇信大师,得法嗣化于破头山······。”
《景德传灯录》、《黄州府志》、《黄梅县志》、《东山志》有关弘忍传的记载与《五灯会元》所说的大致相同。
民国十一年(公元年)浙江杭洲西湖慧空经房出版的《五祖黄梅宝卷》,根据《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及府、县、庙等方志和民间传说,编写的说唱文学,基本上概括了自宋代以来有关弘忍的传说。这个说唱文学主要内容是:弘忍的前生,住黄梅县张渡村,姓张名怀,妻妾八人。院君周氏,生子张忠。张怀七十五岁时,经道信指点,到四祖寺后的黄梅山栽松六年,取名栽松道者。一天他衣冠整齐,朝见四祖,诚意的问道:“禀大师,现在可传法吗?”道信沉思一会,答曰:“你年纪大了,要想习法,你必须下山前行,转世再来。赐你四句诗偈:“周家庄上遇裙钗,法衣禅杖挂心怀。盂化仙桃投入腹,浊(注:应为濯)河赴水脱尸骸。”
栽松道者,就按道信的指点,从破额山南行,约莫走了三十多里,眼看太阳快要落山,见一少女在港边洗衣服,旁边放一饭盂。这个少女是港边周家庄周员外的女儿凤姐。栽松道者对她深施一礼,问道:“小姑娘,你贵姓?这个港叫什么名字?”那少女掩面含羞地回答:“我姓周,这河叫濯港。”栽松道者把禅杖放在一边,投河自尽。护法神将他的灵魂,投在盂内,顷刻间化成仙桃一个,凤姐把桃子吃了,突然身怀有孕。
《传灯录》、《五灯会元》和地方志对栽松道者投生二世与《五祖黄梅宝卷》略有不同的是:栽松道者,在濯港边,找周少女借宿,女推说可求她父兄。栽松道者跟在该女后面,女到家,老道突然不见,从此身怀有孕·······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柳田圣山先生,一九七九年六月,游览五祖寺时,同我叙谈在日本流传的弘忍童、少年的历史传说,与中国完全一致。柳田圣山在他的《禅的山河》一书中,《蕲州黄梅山》一节里,介绍五祖弘忍出身时,附印了松永纪念馆藏,推隐绘的栽松道者相一幅。可见这个故事,在日本流传的广泛。
明弘治《黄州府志》中《艺文志》里有一首《五祖自咏》:“垂垂白发下青山,七岁归来改旧颜。人却少年松却老,是非从此落人间。”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外编》选了这首诗。这首七绝,明确记载了弘忍生前是栽松道者。
周凤姐未婚而孕的事实,触怒了她的父母,把她鞭打一顿之后,赶出家门,流落在离家五里的废斋。白天到乡里乞讨,帮人佣织;夜宿在废斋中。《黄梅县志》载:“意生寺,在县西十五里。相传周氏之孕五祖,父母逐之。寻废斋中,称化城山也。周欲于此生子,不果。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另一说是十月二十日,乃生于黄达埠。祖长,乃买地建寺,为纪念母亲的意生,取名意生寺。”《黄州府志》载:“母以无父不祥,弃之水中。明日视之,沂流而上;气体鲜明,复举而养之。·····.”《黄州府志》又记:“濯港在治南十五里,其源西自蕲州来,注太白湖,即五祖母周氏处。”
弘忍的童年,是一段饥寒交迫的艰苦岁月。他母亲带着他乞讨四乡,足迹遍及江西、安徽、江苏各地。从小由于缺乏营养,身体瘦弱,七岁前还没有开口讲话,母亲怀疑他是一个哑童。
公元六O九年,麦收季节,他母亲带他从江苏泗州乞讨回乡,在县南洲地上拾麦。一些青年农民嘲笑和欺负他母子:“伢唉!只要你喊我一声爹!这捆麦我就送给你·····”弘忍气不过,挺起胸膛,瞪着眼回答:“你是什么人?要我喊你喊爹!哼!将来天下的人都要喊我喊祖师!”弘忍首次在这里开口讲话:喜得他母亲流下了热泪,高兴地带着他,离开洲地,回到濯港。后人为了纪念五祖在此开口讲话,将这个地方取名叫“新开”,一直沿用到现在。
在回濯港的路上,遇到了四祖道信,他要求道信收他做徒弟,母亲也同意他出家,拜道信为师。弘忍在濯港桥东,告别母亲,到双峰寺出家去了。后人把这个地方挑成土坡,建有香火庙叫“离母墩”,“在濯港桥东,相传五祖离母于此。”(见《黄梅县志》)
释赞宁的《高僧传》和《传灯录》、《五灯会元》及地方志和民间有关弘忍出家前的传说基本相同的是:出生年月、籍贯、出家时的岁数、修行的地点和寺庙、师尊的和尚·····。不同的是:《高僧传》是说他有父有母,而且他的祖、父辈是谋官不得,愤居农村收租管稞的中小地主。濯港区五沙坡村,有一个约两百余亩稻田的圩畈,叫五祖圩。传说当年这畈田,是弘忍父亲的。后人为纪念他,就定名叫“五祖圩”,此地名至今沿用。这个传说与赞宁的《高僧传》是吻合的。
释惠洪同意赞宁的《弘忍传》,所以他在《栽松庵碑记》中,引用了赞宁的文字,并对他人认为弘忍是假妇而生的栽松道者二世作了分析:“··-然可佐证者,母既出于周氏而曰祖师姓周乎?僧契崇作《定祖图》亦不能辨,何也?岂当衲子以常理疑之乎?夫圣人之托化,岂假父母之缘,如伊尹生于空桑,窦公生于鹰巢,独不论父母之缘耶,自唐至今,学者疑信相半不能决也。”而各种灯录和传说,都一致言他无父有母,是由栽松道者转世。这个根本分歧,谁真谁假,在没有发现新的史料之前,我认为释赞宁的《高僧传》是可信的。编者虽然也是佛门之徒,但从通篇的文字看,比较符合历史事实。
关于弘忍是栽松道者转世之说,毫无疑问是禅宗的徒子徒孙们,煞费苦心编造出周氏不婚而孕的故事,来美和神化弘忍,这与说“伊尹生于空桑”、“窦公生于鹰巢”是同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