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赵恒,就是那句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作者。在他年少时遇到了他一生中的挚爱——四川人刘娥,一个随银匠卖艺为生的歌女。
刘娥说鼓儿词,就是边摇拨浪鼓边唱歌。刘氏十三四岁的时候,她嫁给一名年青银匠龚美。刘氏嫁夫随夫,跟着龚美一起来到京城开封谋生。龚美手艺出众,又为人和善,善于结交朋友,尤其与襄王府里当差的张耆交好。襄王正是未来的宋真宗赵恒,此时他的名字还叫赵元侃,还没有被册封为太子,年仅十六岁。赵恒当时尚未婚配,也是戏迷,听说刘娥才貌双全,便让随从去暗暗物色一名。刘氏天生丽质,聪明伶俐,为赵恒的随从们所知,赵恒就宣布襄王府选姬,龚美得知是王府选姬,不愿放弃,改称是刘氏的表哥,让刘氏入王府。
刘娥与赵恒年貌相当,很快如胶似漆,并且还编造了一个凄美的身世说:祖父是(后)晋、(后)汉为右骁卫大将军刘延庆,父亲刘通是宋太祖时的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此刘家举家迁至成都华阳。我们分析一下:如果刘氏的家族真是如此显赫,为何刘氏会嫁于蜀地的一个银匠龚美为妻?宋真宗奶娘王氏又为何会说刘氏出身寒微?既然刘氏是豪门之后何来寒微之说?古代可不会只看一代人就评断一个人的贵与贱。如果刘氏真是刘通的女儿,她为何会擅长击鼗(就是拨浪鼓)的谋生技艺,这可是货郎的技艺,一个豪门之女如何会沦落至此?显然刘氏绝非刘延庆之后,其祖其父没有做过什么将军、刺史,很可能只是蜀地的小买卖人,刘氏这样做无非是想冒充北汉刘氏皇族的支属,来抬高自己的门望,这在极重视门第的古代不是什么新鲜事,困苦的人生经历使她比一般的女子有更多的欲望和心机。
赵恒于太平兴国八年(年)将刘娥纳入官邸,然而赵恒的乳母认为刘氏出身寒微,劝赵恒不要亲近刘氏,赵恒不听,只好报与宋太宗,太宗大怒,圣旨一道下来,命逐刘氏出京。并为十七岁的赵恒赐婚,此时赵恒被封为韩王,新娘为忠武军节度潘美的八女儿,十六岁的潘氏受封为莒国夫人。然而,他却与赵恒即位前去世,后追封为皇后。赵恒虽迫于皇命把刘氏送出王府,但他把把刘氏偷偷藏在王宫指挥使张耆家里,却不愿离开刘氏,不时私会。这样偷偷摸摸,刘氏过了十五年。刘娥离开赵恒的官邸后,开始勤奋读书,并研习琴棋书画。这样一来,赵恒对刘娥更是刮目相看。可以说,刘娥是赵恒第一个真正爱上的女人,这份爱极为难得地保持了一生。
当年赵恒奉命娶的王妃潘氏,婚后六年便死了,死时年仅二十二岁,无子。潘氏去世两年后,太宗又赐婚于郭氏,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次女。年十七的郭氏初封鲁国夫人,不久又晋封秦国夫人。至道三年(年),宋太宗因之前受到的剑伤再次复发而驾崩,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很快把刘氏接入宫里,此时的刘氏,已非昔日击鼗的小妹,她长年幽居,博览群书,研习琴棋书画,早已才华出众。刘氏见举目无亲,便向真宗提出,愿让表哥改姓为刘美,做自己的兄长,继承刘家香火。其实,龚美早已跟随真宗,一直忠心耿耿,只对真宗效忠。刘美任官,既不阿附于权臣,对部属也关心备至,出任在外时他的随从兵卒,都按省籍定时轮换,从不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
赵恒于三月即位,五月册立郭氏为皇后,六月追封潘氏为庄怀皇后(后来宋仁宗改为章怀皇后)。虽然后宫三千佳丽,赵恒却并未忘情于刘氏,景德元年(年)的正月,封刘氏为四品美人,正式成为后宫妃嫔的一位。当时,郭皇后之下,只有刘美人(刘娥)最为尊,连王府姬妾杨氏都只被封为五品才人)。这时候的刘氏,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和真宗在一起了。刘氏虽然已经36岁,可是她聪慧温柔,一直获得真宗的专宠。
然而刘氏虽然长年受宠,却无法怀孕。她身边的侍女李氏(李宸妃),因庄重寡言,真宗纳为司寝,祥符三年(年)四月十四日,李氏生下一子赵受益(即后来的宋仁宗赵祯)。赵祯一出生就被抱到刘氏那里,掠为己子,李宸妃因位卑不敢抗争,朝中大臣畏太后,(刘娥)都不敢明说。这就是历史上的“狸猫换太子”。
所以赵祯到李宸妃去世都不知道是李氏所生。天圣十年(年)二月二十六日,李宸妃病死。刘娥想以宫人规格办丧事,宰相吕夷简知道当年这起内幕,奏请丧礼从厚。太后问道:“一宫人死,相公为何让厚治丧礼?”吕夷简说:“臣位居宰相,内外事理当参预。”太后怒道“难道相公欲挑拨我母子关系吗?”吕夷简又从容对道:“太后如不以刘氏为念,臣则不敢多言若尚念刘氏之功,则丧礼从厚为宜。”意思是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氏这才想起,所以准以厚葬,用一品礼治丧,殡于洪福院。吕夷简又吩咐入内都知罗崇勋说:“宸妃应以皇后规格服殓,用水银实棺。不然,日后莫怪我没有提醒。”这么巧妙地安排为刘娥去世后赵祯对她有个极好的印象埋下了好的伏笔到次年刘太后病死,,燕王始对仁宗说:“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仁宗闻此,号啕大哭,累日不朝。当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其震惊无异于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此时的仁宗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刘娥,叫乳母杨氏为小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明道二年(年)四月,尊宸妃为皇太后,谥为庄懿。十月,迁葬于宾宗永定陵旁。庆历四年(年)十一月,又改谥号章懿。
也因此皇子虽然是李氏所生,却只认刘氏为母。真宗早在孩子出生三月前,便已宣布刘氏怀孕,册封为修仪,与刘氏交好的杨才人则晋封婕妤。皇子虽然是刘氏的儿子,刘氏却没有亲自抚养,而是交给杨婕妤抚养。杨婕妤亦是成都人,比刘氏小十六岁,两人情同姐妹。真宗爱的即是刘氏,对杨氏也有好感,因此刘氏每每晋封,也少不了杨氏一份。当时刘氏四十多岁,精力自然不如二十多岁的杨氏充沛,便让杨氏哺育。
刘氏天时资聪明,略晓书史,博闻强记。凡她听说过的朝中大事,都能复述完整。真宗退朝批阅奏章,就让让刘氏参与。议论朝政大事,常引经据典,惊服四座。天禧四年(年)始,真宗病卧不起,朝中大事多由刘氏裁决。宰相寇准等人对皇后干政不满,密议请太子监国,不慎泄密,寇准被贬,启用丁谓,入内都知周怀政又密谋废掉刘娥后之后杀丁谓,事情败漏。诏令皇太子开“资善堂”引见大臣,但是大事仍禀请刘氏裁处。真宗死后,丁谓等人也想请太后移于别殿,刘氏说:“莫非是对我预政不满?”丁谓等只好让刘氏垂帘听政。当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
有一名叫方仲弓的小臣,欲献媚取宠,上书请太后刘氏效法武则天,立刘氏庙。另一名叫程鄢的抱乘机献上《武后临朝图》,诱引刘氏称帝。刘氏将书图掷地,愤然说:“吾不作此负祖宗事!”即使刘氏的亲戚非法得官,太后也不徇私情,全部革职,天下敬畏。刘氏垂帘听政十余年不愿把权柄交给仁宗,但她却依然是个慈母,仁宗少时体弱多病,刘氏忙于政务,让杨淑妃照顾,仁宗称刘氏为"大娘娘",杨妃为"小娘娘。"而仁宗生母李氏,刘氏也升封她为顺容,迁往真宗永定陵,成为守陵的先帝诸妃之一。而且早在真宗年间,便寻访到李氏家人封官,真宗去世后,刘氏依然沿用李氏,未下杀手。刘氏也非常简朴,当初身为皇后时服饰简朴,当了太后依然未改习性。宫中侍女见皇帝侍女服饰华丽,觉得自己身为太后侍女,怎么能被比下去呢?报与刘太后,刘太后不为所动,"那是皇帝嫔御才能享用的,你们哪有这样的资格。"明道二年(年)三月二十九日,病死。按旧制,皇后谥号用两个字,仁宗特破例上尊章献明肃皇后,陪葬于永定陵之西北。
刘娥是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完成宋政权从真宗时代到仁宗时代的平稳交接,为宋在仁宗时期的繁荣打下基础。常与汉吕后、唐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可以说刘娥达到了一个女人的巅峰地位,这与她的才智和幼年的经历有关。
据柏杨先生考证,中国从黄帝开始到溥仪逊位,年间,一共出了个皇帝或国王。其中,有资料可查在位40年以上的不足20人,有的因穷兵黩武,导致国库亏空(如汉武帝刘彻),有的造成国家动乱(如唐玄宗李隆基),有的以亡国告终(如后主刘禅、梁武帝萧衍),赵祯却稳稳当当地做了42年太平天子,与他的“仁”政不无关系。更与刘娥的教子有方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