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花草树木、水榭亭台与徽派建筑相互映衬,一个个手工制瓷作坊彼此相连,步入这些作坊,整套制瓷流程呈现在眼前,从拉坯到出窑一目了然,整个景德镇千年的制瓷技艺与文化都浓缩到了这里。走进名坊园,“艺术”无处不在,在这里,你能看到一个浓缩版的景德镇。
如今的景德镇既拥有丰富的陶瓷物质遗存,又拥有大量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遥相呼应、互为表里,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特殊而宝贵的财富。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一样的是,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不只是生存和传承在书籍记载上,也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像毛细血管般遍布在这个城市的躯体中,形成了一种大型生态,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陶瓷文化。名坊园内就汇集了散落在景德镇市内古街偏巷的知名手工制瓷作坊、身怀绝技之陶瓷艺人,以及来自各产瓷区如官、哥、汝、钧、定等十大“窑口”的手工制瓷名人名坊。走在名坊园,“一不小心”就能碰上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一睹景德镇陶瓷的千年芳华。
“当代陶瓷生产的机械化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陶瓷的手工生产,但又不可能完全取代。分工细致、七十二道工序的手工技艺是景德镇陶瓷的灵魂,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扬光大景德镇制瓷技艺成了当代景德镇人肩上的重任,名坊园便是由此诞生的。”名坊园管理处副处长谢胜发介绍。
据了解,名坊园项目自年开始规划设计,共分三期建设,是省市两级重点调度项目,旨在归集、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名坊园项目总体规划占地面积余亩,计划入驻企业家,总共预计投资约40亿元。多年来,我市不断创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机制,抢救和保护濒临失传的中国陶瓷传统技艺,构建陶瓷文化产业经营新业态,致力于把名坊园打造成一个既具有景德镇特色,又具有国际范的“手工制瓷基地”,名坊园日益成为传承陶瓷文化、兴盛陶瓷产业、繁荣陶瓷工业旅游新的亮丽“区域名片”。
坐落于名坊园一隅的观道堂陶瓷文化有限公司作为景德镇陶瓷的后起之秀、新锐之力,正以新的方式演绎传统。“观道堂有一批景德镇本土技术精湛的手工制瓷非遗传承人,携手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多家专业机构的开拓创新设计人才,吸收大量高素质业务人员,形成强大的精英团队,用现代的设计理念重新组织中国传统审美元素,用现代的研发制作技术开发和生产精美的陶瓷产品。”公司董事长王志文向记者介绍,目前,该公司自主设计品类已多达个,产品涉及日用陶瓷、礼品陶瓷等多个领域。
朱筱平出生于景德镇陶瓷工匠世家,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胭脂红釉料配制”代表性传承人,他所创办的陶瓷品牌位于名坊园二期,属于前店后厂的模式。“我们品牌的器物都是手工制作,其中又属扒花工艺,颇有难度,需要集中精神,在瓷坯上用绣花针刻画出细密的花纹。名坊园环境幽静,给工匠提供了很好的工作环境。”朱筱平介绍。
邓希平是景德镇颜色釉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的工作室及艺术馆就坐落于名坊园内。走进邓希平的展厅,仿佛进入了一个色彩的海洋。在灯光下,她创作的颜色釉作品仿若流霞,如梦似幻,折射出绚丽的光彩,令人爱不释手。“这些年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我们恢复了很多失传的工艺,也创造出许多新釉料品种。”如今,已古稀之年的邓希平仍然不想停住脚步,她觉得不断推广颜色釉是她的使命,传承颜色釉更是她的责任。
年,昌南新区在名坊园北面筹划建设名坊园三期。“三期风格比较有特色,设计为具有民国风格的建筑。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何炳钦将在名坊园三期建设自己的艺术馆,北京陶瓷文创公司荣和斋、景德镇辰天陶瓷有限公司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也将入驻名坊园三期。”谢胜发告诉记者。
新入驻三期项目的加辉陶瓷企业代表对记者说:“我以前在曙光路那边做仿古瓷,小作坊环境比较差,这次建设国家试验区,名坊园也在其中,在市领导以及社会各界对我们中小企业的关心下,我们企业顺利入驻名坊园三期,我一定会更好地把握这个平台,抓住这个时代给予的机遇。”
文章作者:邵婧
责任编校:曹璇月江超
审核:余珺
监制:伍冬新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名坊园:触摸手工制瓷技艺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