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销瓷的历史源远流长,考古发掘证明中国瓷器外销至迟始于唐代,当时已销往今朝鲜、日本、菲律宾、巴林、约旦、苏丹、埃及等亚非二十多国,品种包括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等诸多窑口的多种器型。
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对外贸易进一步加强,中国陶瓷在宋、元两代的外销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远超唐代。宋元时期的外销瓷以龙泉青瓷为主,景德镇青白瓷外销数量也颇为可观。自元代起,景德镇青花瓷也开始大量外销。
明清时期,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瓷器的外销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产品不但继续行销亚非诸国,而且开始打开了欧洲市场。甫一入市,其销量就以惊人的速度达到高峰,据统计晚明时期,我国每年销往欧洲的瓷器当以千万计。
明清时期的外销瓷主要是景德镇的青花瓷和各大窑口都有出产的釉上彩瓷。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清朝的国力衰退、社会动荡,外销瓷行业每况愈下,龙头地位逐渐被邻国日本取代。
唐宋以前,我国的外销瓷器无论造型风格还是产品质量都与国内产品一般无二。自元开始,外销瓷才开始迎合外国人的审美品味,出现了不少融合中西方艺术元素的优质产品。到了清代,外销瓷已经完全以西方审美风格为主,其色彩、造型大异国内同期产品。
最后说说款识,清以前的产品基本都不标注款识,到了乾隆后期及嘉庆年间才开始出现书有“CHINA”款的外销瓷,但数量有限。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国际贸易的要求,必须写明产品的出处,我国窑工才开始在器物底部标注“CHINA”款红色印章,且不居正中。到了光绪时期,国际贸易要求器物的底部需要完整的书写“MADEINCHINA”才能正常出口。
总之,外销瓷历史悠久,藏品数量巨大,其中也不乏精品,可以说是瓷器收藏领域的沧海遗珠。正如马未都先生所言:“外销瓷品质好、有货源、价格低,现在不藏,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