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郑旭文/图
第一次接触薄胎酱釉器的感受,异常轻。一个稍微比拳头大些的薄胎酱釉器过称重量,才57克,约等于一个鸡蛋的重量。薄胎酱釉器“薄如纸,声如磬”,是当时福州上流社会在饮茶时用来储存茶粉的容器,该茶器传入日本,被称为“唐物茶入”。其盛行于宋朝,随着宋元茶文化的变革后就销声匿迹年。
如今,一名叫卢佳伦的福州人从年开始投身于薄胎酱釉器的研制。花费了10年的时间,终于复原出薄胎酱釉器。近日,海都记者走进卢佳伦位于长乐区黄石村的工作室,探秘这八百年后,再次“苏醒”的古茶器是如何制作的。
厚度0.1毫米重量仅50g
薄胎酱釉器的原材料和普通的陶器有所特殊,它是由一种细泥做成。卢佳伦告诉记者,这种制作薄胎酱釉器的泥料是从闽江上游冲下来,沉积在洪塘一带。薄胎酱釉器整体大肚小口,胎壁薄且轻巧。“古代,薄胎酱釉器的胎壁厚度约为1毫米左右,但在卢佳伦的手上,他首次将这种釉器的胎壁,突破至0.3毫米,约等于一蛋壳的厚度。
要想做出如此薄的陶器,最关键的还是在拉坯机上的“精工细琢”。一团细泥无需取太多,在构思好形状之后,轻轻放在拉坯机上,伴随着踏板的清脆的踩动声音,拉坯机上的转盘维持着一个有序且稳定的转速,卢佳伦告诉记者,转速可以根据拉坯的情况进行调整。
常见的拉坯制陶就非同寻常,拉薄胎器更需要人与泥合一。尤其是薄胎酱釉器本身体量不大,加上胎壁又十分地薄,所以更需要娴熟技艺。为了能让手中的陶泥达到薄胎酱釉器的标准,卢佳伦还自己自创了许多各式的工具,这样才能得心应手。鼓腹、折肩、缩口、卷口、缩底……几经周折这些步骤之后,薄胎酱釉器的外观差不多就成型了。
“拉坯是否成功,主要靠手感和经验的把握。”卢佳伦告诉记者,稍有不注意,胎壁就容易崩塌或扭卷一团。而且拉坯的细泥还不得参杂一点细砂,否则拉坯过程坯壁会被撕裂。“有时候,拉好几个小时甚至一天都有可能。”卢佳伦形容这是“慢工出细活”。
此外,上釉、烧制也有技巧。卢佳伦介绍,他所使用的酱釉是以矿物原料经验配方所研制的釉药。按照传统施釉法,烧制过程中必须控制好温度,要慢升、慢降,确保胎釉膨胀收缩的同步,防止开裂。
“有时候,烧坏一炉子也是常有的事情。”卢佳伦以此来表达自己烧制薄胎酱釉器时的艰辛。
古茶器在他手上“苏醒”
走进卢佳伦位于长乐黄石村的工作室,遍布都可以见到他所制作的陶器作品,薄胎酱釉器被摆在最中心的位置,器小且精致,能够摆上很多。
而卢佳伦选择把工作室设在黄石村,也是有他自己的选择。首先长乐黄石村及邻村人世代制陶,这里有几百年制陶的人文历史。据卢佳伦的考证,长乐黄石村遗存的古龙窑,是目前福州唯一保留完最整古窑活化石。在卢佳伦工作室的背后,被他千辛万苦保护下来的古窑,据文献记载其历史不晚于康熙年,如今已被长乐区人民政府列为保护单位。
卢佳伦制作薄胎酱釉器的工具
年,卢佳伦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专业,对于制陶的研究他有着迷一般的喜爱。
陶瓷学院毕业后,他回到福州,开始潜心专研陶瓷制作技艺。当时,因为各种原因,福州对于陶器文化并不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