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笔者应承德的古董商朋友王先生邀请去他家里作客。几年未见,俩人相聚甚欢。白天,先生带我重游避暑山庄,至傍晚,兴尽而归。
晚饭后,作为古董商的日常之事自然是去先生库房观宝,如有中意的,便会采购几件。黄花梨博古架上器物不多,一件乾隆黄地青花缠枝莲梅瓶,一对光绪矾红彩龙纹马蹄杯,正中放置一个道光粉彩白菜大花口盘,下面搁一件明晚期钟篆仿款宣德炉。逐一赏玩后,我一眼瞥见大顶箱柜角落的一件五彩卷缸,不由自主地拿将起来放置灯下,掸去厚厚灰尘,细细品玩良久。精诚合作的老朋友之间,匀一件货是极易的事,谈价,付款,打包,一气呵成,把这件卷缸纳入了私藏。算来已有十载矣。
明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兽耳卷缸此卷缸高28cm,肚径30cm,通体以青花画出山石和部分花叶,再以正红,黄,绿,紫彩绘莲塘鸳鸯,缠枝牡丹,菊花和绶带飞鸟。腹部靠上正中以青花书写“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三个兽耳为贴塑工艺,形态古朴大方每个兽耳下以青花勾出圆圈,每圈内写一字,是为聚宝盆。
卷缸的卷即书卷画卷,御窑厂烧制,为文人墨客亦或达官贵人文房用具,用来装盛文房四宝和书画卷轴,遂称“聚宝盆”,颇具深意。
红黄绿紫加青花蓝五色,合称五彩。古董圈里人也常称之为青花五彩。此缸绘画整体饱满而又不显繁琐杂乱,画风古朴自然,所绘山石花鸟飘逸灵动,栩栩如生。世人常说明大粗,明代的瓷器粗放。其实明代瓷器粗中有细,细中有粗,此物即可见证。
缸口为平内折沿,上绘缠枝灵芝。口沿折角处为青花圈线,沿外往下绘卷莲纹,再下绘云纹。底足处一圈绘回纹。
内底仍绘缠枝牡丹,氧化五彩蛤蜊光清晰可见,这是矿物彩料由于时间久远与空气氧化产生的一种特殊光泽,在有些清代的彩瓷也常见到。
局部细节图所用青料为当时进口苏泥勃青(苏麻离青)和国产青花料相混合,呈色蓝中泛紫,晕散自然,由于苏青含铁量高,重描处呈现片片锡光斑,青花料深入胎骨,铁锈斑由内渗出,这是鉴定明代青花的一个重要依据。至于为什么不用纯苏料而要掺混国产料,应该是为了避免苏料太浓重的晕散而影响画面的整体视觉效果。
局部细节图局部细节图锡光斑和蛤蜊光底图缸底浅圈足,光滑的细砂底,整面火石红
圈足泛灰处有明显使用磨损痕迹,放大镜下可见胎质洁白紧密,有如凝脂。错落分布大小不一的黑色铁质烧结斑。
再来看看古人关于宣德五彩的记载:
明高濂《遵生八笺》条谓:“宣德彩瓷,绘镂空花纹,填以五色,华若云锦。有以五彩实填花纹,绚艳恍目……宣德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窑五彩,用色浅淡,颇有画意。”
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之四谓:“本朝以宣、成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窑之青,真苏渤泥青也,成窑时皆用尽,故成不及宣。宣窑五彩、堆填深厚,而成窑用色浅淡,颇有画意,故宣不及成。然二窑皆当时殿中院人遣画也。”
前人拿宣德五彩和成化斗彩相比较,宣窑的特色以苏料青花突出,世人皆称永宣青花,冠绝古今。成化斗彩青花以平等青为原料,胎薄质轻,用彩浅淡,画风细腻别致,在这点上更胜宣窑五彩一筹。
在笔者看来,大气磅礴,绚丽夺目的宣德五彩是继元代青花彩瓷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也代表明代早期永宣盛世下辉煌的艺术成就。
深厚堆垛,是古人形容宣德五彩的用料特点。细看前面的卷缸,其中的绿彩和紫彩涂抹厚重,经年累月,有些有细小开片,呈现的画面仍旧如此绚烂。
再来看一看学术界公认的三件宣德青花五彩器
西藏萨迦寺藏两件宣德五彩器五彩高足碗景德镇御窑厂出土鸳鸯莲池盘(粘接件)鸳鸯莲池盘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宣德五彩盘从年耿宝昌先生发现西藏萨迦寺两件宣德五彩碗起,几十年间公认的也就这三件,加出土的残器算半件,总共三件半。于是,学术界便认为宣德五彩传世稀少,其珍贵程度堪比宋代汝窑,元代青花。须不知,民藏似海,深不可测。笔者这些年来见过一些宣窑五彩精品,有的深藏于大收藏家宝匣,有的现身于地摊小贩手中。
朋友私藏宣德青花五彩花鸟盖罐龙纹捧盒16年拍摄于某工地,疑为窖藏捧盒底图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景德镇新仿很多宣德五彩瓷器。所用青料皆为现代青花料,彩料大多为化学料,极少见矿物料。绝大多数是注浆胎,釉面无老旧年代感。有的酸洗或做旧,但只要见其画工粗糙,呈色非宣窑真品色彩便知其赝品。
青料晕散仿得有点效果,彩料是化学料注浆胎,器型呆板釉新彩也新画工粗糙,化学彩料鉴别宣德五彩,笔者从业多年心得:
宣德五彩器与宣德青花一样,大器胎体厚重,胎质紧密,釉面肥厚莹润,敲击声音洪亮。青料大多用苏青或苏青与国产混合料,青花深入胎骨,发色蓝中泛紫,绿彩紫彩深厚堆垛,有开片,有些可见氧化蛤蜊光。红彩类似于棕红,可见刷抹痕迹,黄彩大多明黄,这种彩料跟成化斗彩和清雍正斗彩中所用黄彩基本没有区别。小器胎釉不似大器厚重,画风仍然飘逸粗放,不像成化那般细腻。
宣德五彩是在宣德青花基础上加彩衍生而来的,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着明帝国永宣鼎盛时代光辉的艺术成就,也是祖先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珍贵的文化遗产。学术界也许囿于体制的限制或别的原因,未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欣慰的是,我们古董圈一直没有停止前进的歩伐,一直在寻找它们,发现它们,研究它们,论证它们。总有一种追求真理的使命感,在敦促着我们传承优秀的中华文明,让后来者知之,让后来者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