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ask.bdfyy999.com/皇帝,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我们想象之中的最高统治者应该是一言九鼎,霸气十足。比如这样↓也或许是杀伐决断,任性妄为。比如这样↓可是有一个朝代的皇帝,历史上对他们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们软弱无能,也有人说他们创造了最好的时期。这个朝代,就是北宋。在鲍坚的《庙堂之忧》一书中,作者以名臣范仲淹的视角,记录了北宋鼎盛时期皇帝、朝政、后宫的大事小情。在这本书中,也展示了做北宋皇帝的约束和无奈。他们就像是被黄金笼子困住的金丝雀,虽然是九五至尊,但完全没有自由。《清平乐》剧照
01被言官怼还要好言相劝
北宋年间,言官的地位是很高的。他们怼皇帝,皇帝只能听着。虽说有言官因为得罪了皇帝被贬出京,但很少有人因为进谏而被杀。这是因为北宋的开国太祖订下的“祖宗之法”无人敢违反,因为会受到祖宗的“诅咒”。在《庙堂之忧》这本书中写了一个关于宋太祖的故事:某一天,太祖赵匡胤理政之余想散散心,于是在后花园拿着弹弓打麻雀,这时一个官员求见。内侍告诉官员:皇帝在弹雀散心。官员告诉内侍:有要事禀告。太祖听说有要事,急忙回到殿中,却发现官员请示的只是一般小事。太祖满脸不快,道:“此等小事能说是要事吗?”官员答道:“总比弹雀重要。”太祖大怒。他本是行伍出身,豪气未减,操起桌上拂尘,用拂尘的玉柄打去,打掉了官员的两颗牙。官员默默地俯下身子,拾起落牙揣进怀里。太祖见状,愈加愤怒,骂道:“你藏着落牙,难道想去哪儿告我吗?”官员答道:“臣无处告陛下,但自有史官记下此事。”太祖一听,吓了一跳,连忙起身,堆起笑脸对官员好言哄劝,并赠给金帛作为补偿。有史以来,只有宋朝的皇帝们给自己立了“誓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规矩并始终不渝地遵守着。在皇家的太庙中,立着一块高八尺余、宽约四尺的石碑,上书三行誓词: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自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三、子孙有逾此誓者,天必殛之。第一句话,是优待后周世宗柴荣的后代。如果他们犯有重罪,可免于重刑和羞辱,这或许是民间关于柴氏后代有铁券丹书免死牌之类传说的由来。第二句话,授予了读书人议政的自由。第三句话,是对不遵守前两条规矩的后世皇帝们的诅咒。宋朝历代皇帝登基之初,都要到太庙阅读并且牢记这块石碑上所立的规矩,也正是这个“祖宗之法”,使宋朝的皇帝比其他朝代的皇帝都少了很多荒唐事。历史上,范仲淹、包拯、苏辙都是言官,言官没有实际的权利,但是可以找皇帝的各种问题,各种怼皇帝。当言官劝皇帝陛下三思的时候,陛下不得不三思。《清平乐》剧照“重文轻武”是宋朝的特色,这样做的好处是皇帝们不再独断专行,能集思广益,身边总有个“照妖镜”提醒自己不要胡来,所以宋朝的皇帝很少有昏庸的。坏处是如果言官心思不正,只为讨好皇帝而存在,那么就会导致忠良被害,就像《庙堂之忧》中所说:如果有道德觉悟而没有能力,往往会在爱国之余误了国家;没有道德觉悟却又能力很强,则会发挥他们以权谋私的特长;既无德又无能之辈,则会让百姓失去对国家的信心。这句话用来说言官,太贴切不过了。02不想打仗却被一将一相逼上战场
在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事件中,性格有些优柔寡断的宋真宗是被一将一相“逼”到战场上的。公元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有的大臣主张皇帝御驾亲征。宋真宗是想逃的,但被寇准拦下了。寇准说,皇帝怎能丢弃祖宗的宗庙和社稷而南逃呢?这句话让真宗有所醒悟,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去亲征。但是没走多远就出事了,回防澶州的兵马迟迟未到,真宗心里又开始打鼓,他又开始犹豫不定。这时历经太祖、太宗两朝的殿前都指挥使高琼站出来与寇准一唱一和:有臣效死,破敌不难。这种坚定的态度让真宗受到了感染,真宗决定继续前行。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澶州,真宗打算在南城建立行宫,又被寇准拦住了:陛下不过河,会让将士们心怀危机,也无法震慑敌军。如此,亲征没有意义。高琼也赞同寇准的建议,他命令卫士进辇,真宗为一相一将所迫,只好随从坐上辇车。到了连接澶州南北两城的浮桥边,辇车又停了下来。高琼一急,以手中挝敲向辇夫的背道:“还不快走!已走到这个地步,还有何犹豫!”真宗听见,忙命辇夫继续前行。最终,辽国主动议和,结束了这场战争。也正是澶渊之盟,让宋辽双方和平共处了一百十一多年。虽然后人对于宋真宗的评价并不高,认为他的性格太过懦弱,但是在被一相一臣“威逼利诱”的时候,他依然能够保持理智脑,没有利用皇帝的身份处置二人,也是难得可贵的。或许一个好的皇帝需要出类拔萃的才智,还有气吞山河的气势,但如果都没有,能够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也是可以的。宋朝的皇帝大多属于后者。03听得了话中话说得了话中话
《鬼谷子》中说,口者,心之门户也,智谋皆从之出。意思是说嘴(语言)是心灵的门户,人们心中的谋略都是通过它来实现的。臣子与皇帝说话,就更要讲究谋略和智慧,两者都要会说,也要会听。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吴越国王钱俶来到开封朝见他。太祖宴请钱俶,并请了宫内歌伎伴舞。钱俶思念江南,又恐太祖将自己扣住不放甚至趁机灭了吴越国,就在席间和着琵琶声吟唱了一首词:“金风欲飞遭掣搦,情脉脉,行即玉楼云雨隔。”太祖虽是行武出身,却明白钱俶之意。他起身抚着钱俶的背道:“朕誓不杀钱王!”随后不久送钱俶回国。临行前,钱俶表示愿意纳土为臣,太祖送钱俶一句话:“尽我一世,尽汝世。”言外之意是,在他们二人在世时不会打吴越国的主意。唱了一首词,保住了自己的国。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主角同样是赵匡胤,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避免下属也出现“黄袍加身”的情况,因此设了这么个局。赵匡胤先是哭诉当天子的日子不好过,当下属细问时,他才说出了自己的忧虑:“我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啊。你们虽然不会有异心,但是,假如有朝一日部下将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做皇帝,恐怕也不行吧!”他的下属一听,马上跪叩:我们实在愚蠢,没有想到这一点,请陛下为我们指出一条生路。这时赵匡胤说:“—个人的寿命,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人生在世,不过是为了荣华富贵,享受安乐罢了。我为你们打算,不如交出兵权,去地方上当官,购置些良田美宅,为子孙后代留下份产业,自己也可以天天饮酒作乐,快活一辈子。我再与你们联姻。这样,在君臣之间就没有了猜疑,上下相安,岂不是很好吗?”就这样,赵匡胤不费吹灰之力,收回了兵权,解除了后顾之忧。会说话是一门艺术,听人说是一种修养。正是因为赵匡胤说话的艺术,让给足了初期的北宋休养生息的机会。为日后北宋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朱自清曾说,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在说话和听人说话这件事上,我们实在应当学学宋朝的皇帝和臣子们。04
关于北宋皇帝和北宋政局,在《庙堂之忧》这本书中描讲述得很细致。虽然这本书的主线是范仲淹传奇的一生,但是叙事的过程中穿插了很多北宋的官场、后宫的事件。你会从书中感受到北宋的士大夫是如何用精神和行动来影响国家命运的。你可以把这本书当做一本历史书来看,也能把这本书当做一本故事书来看。因为它不像历史书那么枯燥,也不像故事书不真实,读起来很轻松。书中还附多幅范仲淹等宋朝士大夫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更有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书作《岳阳楼记》。《庙堂之忧》在豆瓣读书评分7.1分,京东好评度99%。如果要了解北宋政局和范仲淹的平生,绝不能错过《庙堂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