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景德镇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瓷器。景德镇作为我国瓷都名扬四海,瓷器早已成为这个神秘小镇的代表作,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那么这个小镇是如何发展到今天,又经历了怎样的辉煌与坎坷?这是今天燕子要和大家谈论的内容。
说起景德镇的陶瓷成长史还要从汉代说起。
汉代时期(前年—年)烧制的还是陶器,质粗而糙,只负责日常用具。那时的景德镇也不叫景德镇,它的名字共经历了三次变动。汉代之前这里叫新平镇,汉代之后改为昌南镇,到了宋代才叫景德镇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汉代陶器唐代(年—年)时出现了白瓷,因其洁白如玉也被成为“假玉石”,那个时候出现了两位出色的制陶人陶玉和霍仲初,这两人进一步推动了青、白瓷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景德镇窑初次烧制就在唐武德时期。
唐代白瓷五代(年—年)时白瓷的烧造已十分成熟,从而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青瓷宋代(年—年)对于景德镇来说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年代。因宋真宗对这里烧制的瓷器喜爱有加,于是将当时的年号“景德”赐予昌南镇,从此这里就叫做景德镇,瓷器款识也换成了“景德年制”(不过至今未找到有此款识的真品)。
那个时候景德镇家家都制瓷,仅烧窑口就有多处,可谓是“村村陶埏,处处窑火”。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窗,半夜凉初透”一句中的“玉枕”就出自景德镇。
制瓷场景玉枕元代(年—年)时出现了两个名贵瓷品——青花瓷与釉里红瓷。它们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景德镇制瓷局面,从此彩瓷开始占据主要市场。
釉里红瓷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终于到了明清两代,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景德镇发展的巅峰时期。
明代(年―年)时景德镇凭借源源不断的精品与“新品”成为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在那时被定为“国瓷”。当时青花瓷为主要烧制对象,顺便也烧制一些点彩、斗彩等彩瓷品种。
明青花斗彩缠枝花卉高足杯十六世纪初期由于民窑的快速发展,迅速摆脱了政府官窑的压制,民营手工业初具雏形。明代万历年间,官窑完成不了朝廷的烧造任务,于是将任务分摊给民窑,出现了“官搭民烧”的剥削现象。
清代(年—年)对于瓷器来说是一个快速成熟的时期。
因为皇帝酷爱瓷器,“上有所好,下必其焉”,无论是官窑、民窑都极力研究创新,青花三彩、粉彩、珐琅、甚至是仿古瓷品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这也是市场上明清真品价高人抢的原因。
那个时候还出现了一位著名督陶官唐英,他不仅参与烧造还将经验与心得整理成册,编写出《陶成记事碑》和《陶冶图说》两部清代制瓷工艺史的重要资料,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制瓷技术的提高。
唐英《陶冶图说》晚清到咸丰五年()战争来袭,景德镇制瓷业被迫停产。
同治五年()景德镇窑虽然又开始生产但是情况已今非昔比。
民国(——)到解放初期,国内环境复杂混乱也导致景德镇制瓷业坎坷发展,长期处在倒闭的危险边缘。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重视发展各种生产力,景德镇制瓷业开始重建,国家积极鼓励大量工艺美术师投身于制瓷业,现如今的景德镇在每一个爱瓷人的不懈努力下坚定不移地走在瓷器复兴之路上。
景德镇陶瓷的这一段成长史曲折而艰辛,有起有落,有辉煌也有辛酸。
我相信,千年历史的打磨足以酿造出更醇美的甘露,有历史的积淀和如今爱瓷之人的努力,景德镇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感谢您的观看,更多瓷器有料信息尽在“大御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