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昌
文
据史料记载,柴窑创烧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年),为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柴窑号称中国历代“诸窑之冠”,并且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君主姓氏命名的瓷窑。因柴窑至今未发现确认的器物及窑址,成为困扰中国陶瓷史的千古之谜。
许多中外专家学者和陶瓷爱好者,为此付出了很大精力和财力,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进行了许多大胆的猜想和勇敢的探索,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展示出很多疑似柴窑的瓷器和标本。很多人还著书立说,开办博物馆,并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进行交流。
虽然这一切还有待于在今后的考古发掘中去验证。但这种对学术研究的执着精神,都应该得到认可和赞同。到目前为止,对柴窑的研究和探讨,主要集中为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柴窑是否存在?
二是柴瓷是什么样子的瓷器?
三是柴窑窑址在哪里?
为此,作者也撰写长文,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与各位专家学者进行探讨交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从史料记载上验证,柴窑确实存在。
从宋、元、明、清文献上看,历代文人学者和陶瓷专家都曾对柴窑进行过许多的文字描述,已证实柴窑确实存在,无可争议。
1、记载柴窑最早的文献,是北宋欧阳修在《归田录》书中“汝窑花觚”时写道:“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这是距五代最近的论述,可信度较高。(在此说明,多年以来,对这本书的真伪存在很大争议。)
北宋欧阳修《归田录》
2、明代曹昭撰写的《格古要论》卷七“古窑器论”之柴窑条:“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为‘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该书成于明洪武年间,原著三卷。
明代曹昭《格古要论》
3、明代中期王佐增补《格古要论》“古窑器论”之“柴窑”条:“柴窑出北地河南郑州…”(中华书局-02)
明代王佐增补《格古要论》
4、明代文震亨著《长物志》中记载:“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闻其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知然否?”(中国书店出版社-08)
明代文震亨著《长物志》
5、明代书画家张应文著《清秘藏》中论述柴窑特征:“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此必亲见,故论之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上海古籍出版社-07)
明代书画家张应文著《清秘藏》
6、明代谢肇淅著《五杂俎》中记载道:“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矣。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装饰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复见矣。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明代谢肇淅著《五杂俎》
7、明代著名学者徐应秋著《玉芝堂谈荟》中记载:“柴窑之外又有定、汝、哥、官四种。”
明代徐应秋著《玉芝堂谈荟》
8、清代翰林学士高士奇著《归田集》中记载:“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
清代高士奇著《归田集》
9、清代梁同书在其所撰的《古窑器考》中记曰:“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
清代梁同书《古窑器考》
10、清代朱琰《陶说》亦称:“后周柴窑,柴世宗时所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清代朱琰《陶说》
11、清无名氏《南窑笔记》载:“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其妙四,如造于汝州,瓷值千金。”
清无名氏《南窑笔记》
12、清宣统时期程村居士在《柴窑考证》中记载:“故言瓷,皆自柴、汝、官、哥、定始,汝、官、哥、定虽亦不多见,然世间尚存者,至柴器则珍逾星凤矣。谚云,柴窑片瓦值千金,极言其难得可贵也,考柴窑,乃后周显德初年所烧窑,在河南郑州,以世宗姓柴故名,然当时只称御窑,至宋始以柴窑别之,其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沙泥为坯,足露黄土,滋润细媚,色异制精,为古来诸窑之冠,非后人所能伪为。”
清程村居士《柴窑考证》
根据上述文献记载,为后人指明了最重要三点:
一是柴窑窑址的所在地
明代曹昭撰写:柴窑出北地。
明代王佐增补:柴窑出北地河南郑州。
清无名氏《南窑笔记》载:柴窑造于汝州。
这三段文字论述成为后世寻找柴窑窑址的文献依据。
二是柴窑瓷器鉴定标准
明代曹昭撰写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的细节描述。以及明代文震亨论述柴窑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四大特征。成为后世鉴定柴窑瓷器的文献标准。
三是明确了柴窑釉色的文献记载
在明代谢肇淅著《五杂俎》,清代梁同书所撰的《古窑器考》,以及清代朱琰著《陶说》中都有记载:后周柴窑,柴世宗时所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许多人把“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当做是宋徽宗对汝瓷的要求,而误传至今。
二、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发现一件能确认的柴窑标准器物。
从客观上说,目前所有研究者所展示出来的所谓柴窑瓷器和标本,只能说是疑似柴窑瓷器,而不是被验证过的柴窑瓷器。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也希望广大读者不要误解。很多研究者都会认为,自己收藏的柴窑瓷器和标本都是经过仪器检测验证的,应该是可信的,但实际上并不一定准确。
作者认为:从文物鉴定方面讲,如果单测年代,五代时期的所有青釉瓷器都可能与柴窑年代相符合,但它们不可能都是柴窑器物。在目前还没有发现被确认的柴窑窑址和实物标本之前,所做的任何鉴定,都会因没有实物比对而不具有科学的准确性。况且目前各类检测仪器五花八门,仪器自身的准确性都无法验证。
目前国内外疑似柴窑瓷器的标本很多,特列举两件在业界比较著名的器物供大家参考:
第一件疑似柴窑的是青釉百合花瓶
疑似柴窑的青釉百合花瓶
日本武雄市阳光美术馆藏
年,这件经过30多处修补后的“青釉百合花瓶”,在日本九州佐贺县武雄市的阳光美术馆,一个名为“至宝———千年之旅”的展览中展出。持有者为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会长对中如云先生。
对中如云先生经过十几年的潜心研究,遍访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专家学者,最终认定“青釉百合花瓶”可能是中国已经失传千年的柴窑瓷器。其结论在中外文物界争议很大,从学术上讲只能是分析推测,定为疑似柴窑较为妥当。有待在今后考古发掘中验证。
第二件疑似柴窑的是天青釉双龙双凤壶
疑似柴窑的天青釉双龙双凤壶
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藏
这件被称为柴窑孤品的中华天青第一壶,五代“天青釉双龙双凤壶”,持有者为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馆长王学武先生。他是一位民间陶瓷爱好者,创办了全国第一家经文物部门批准的柴窑主题博物馆,“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
王学武先生,二十年来在家人支持下将酒店、房产、企业卖掉,全身心投入到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的搜集整理和柴窑实物的抢救、保护、研究和传承中,这种精神十分感人。王学武先生于年荣获“西安市劳动模范”称号。
从客观上讲,柴窑瓷器如今一定有实物存在于世,只是没有被确认验证。正如传说中的“秘色瓷”一样,人们原来并不知道真正的秘色瓷是什么样子,所以才会出现各种推测观点,引起争论纷纷。只能在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打开时,发现有明确记载的秘色瓷实物后才得到确认验证。
作者认为:现在对柴窑瓷器的认识也是如此,在得到实物确认验证之前,目前全世界所有经过专家分析研究判断或仪器鉴定出来的所谓柴窑瓷器只能是疑似,有待在今后考古发掘中验证。大家一定明确这一点,学术研究可以百家争鸣,但科学认证必须真实可靠。
年陕西法门寺地宫
出土十四件秘色瓷
从宋代至今,专家和学者对于传说中的唐代秘色瓷的确切含义一直争论不休。文博界只知有秘色瓷,却从来没有见过确真的实物。
年法门寺地宫重现人世,其中有十四件瓷器重见天日。在发现的《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物帐碑上面记载:“瓷秘色碗七口,内二银棱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其记载与所发现的实物相符。如此才让史学界、古瓷界彻底确认这些瓷器就是秘色瓷。从此传说中的秘色瓷标准器终于横空出世,展示人间,也终结了之前的所有争议。目前还在争议中的柴窑结局,最终也是如此。
三、柴窑窑址究竟在哪里?
在古文献中有关柴窑窑址的只有三条记载:
第一条是明代曹昭撰写的《格古要论》卷七“古窑器论”之柴窑条:“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为‘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
明代曹昭撰写《格古要论》
“古窑器论”之柴窑条:“出北地…”
第二条是明代王佐增补《格古要论》“古窑器论”之“柴窑”条:“柴窑出北地河南郑州…”
明代王佐增补《格古要论》记载
“柴窑出北地河南郑州…”
第三条是清无名氏《南窑笔记》载:“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其妙四,如造于汝州,瓷值千金。”
明代曹昭在撰写时说“柴窑出北地”、王佐在增补说“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清无名氏《南窑笔记》记载:“如造于汝州”。因柴窑窑址至今没有被发现,“北地”又在哪里?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多个“柴窑窑址地”的迭起纷争。虽然说法众多,到目前为止,主要形成以下五种说法:
一是越窑秘色瓷说
二是景德镇湖田窑说
三是河北定窑说
四是陕西耀州窑说
五是柴窑河南说
柴窑窑址究竟在哪里呢?现从以下分别论述:
1、越窑秘色瓷说
上林湖越窑遗址
从明清时期就有学者提出,位于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鸣鹤镇上林湖越窑遗址,在五代、北宋初生产的秘色瓷就是柴瓷,越窑可能是柴窑。
如果只是简单的从瓷器上分析,作者认为:越窑秘色瓷无开片,釉的透明度不好、胎较厚,并不符合柴窑“明如镜”、“薄如纸”、釉面“有细纹”的文献记载特征。
2、景德镇湖田窑说
景德镇湖田窑遗址
著名陶瓷鉴定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赵自强认为,长江以北地区,一般不称为“北地”,只说为“北方”。他判定江西景德镇昌江以北就是所谓的“北地”,宋代景德镇湖田窑极有可能就是柴窑。
他在《柴窑与湖田窑》一书中论述,我们现今所见到的湖田窑器物,其胎骨的超薄度、釉色的光洁莹润、形制的精巧典雅可能就是柴瓷。
3、河北定窑说
河北曲阳涧磁村定窑遗址窑炉
有学者认为,河北曲阳是宋代定窑的主要产地,唐代开始就有白瓷生产,北宋达到鼎盛。其生产的白定瓷,素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与柴瓷相似,定窑可能就是柴窑。
如果只是简单的从瓷器上分析,作者认为:定窑瓷器有芒口,釉面乳浊无开片,不符合柴窑“青如天”、“明如镜”、釉面“有细纹”的文献记载特征。
4、陕西耀州窑说
柴窑耀州说,最早是由中国著名古陶瓷专家禚振西先生提出来的。她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研究耀州窑专家,被文博界尊为先生。她构筑了耀州窑学术体系,是迄今首位获得英国东方古陶瓷学会“希尔金奖”的华人、全国首届田野考古奖、陕西建国50年十大杰出女性代表之一,十分令人敬佩。
著名古陶瓷专家禚振西先生
年,禚振西先生在铜川耀州窑遗发掘中找到了五代时期的地层,出土有精美的天青釉瓷标本,还发现有“官”字款和龙凤纹饰的瓷标本。她就大胆推测:“五代时期黄堡耀州窑青瓷精品,很有可能就是柴窑。”并于年率先提出柴窑在耀州的观点。如今,她的观点已得到了文物界权威人士的认可。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器物部主任吕成龙先生,在年“第二届中国柴窑文化高层论坛”学术研讨会的总结发言中说:“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众多柴窑说法中,唯有五代末北宋初耀州窑天青釉瓷器中的精品与文献中有关柴窑瓷器特征的描述相符合。”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吕成龙先生
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馆长王学武先生,也从多方面论证文献记载“柴窑出北地”,“北地”就是五代时期“北地郡”的简称,在今天的铜川市黄堡镇,由此推断柴窑在耀州。
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馆长王学武先生
如果只是简单的从瓷器上分析,作者认为:耀州窑虽然呈黄土底足,但胎体较厚,釉的透明度也不高,釉面是大开片。与文献记载描述柴窑“薄如纸”、“明如镜、釉面“有细纹”的特征并不相符。
5、柴窑河南说
柴窑河南说又细分为;开封说、郑州说、新郑说、新密月台窑说、洛阳新安北冶镇柴胡沟说、汝州张公巷汝窑说、鲁山段店窑说、郏县安良镇水磨湾说等等。虽然地点不同,但都在河南境内。
因提出柴窑河南说的专家学者很多,虽然在河南境内的具体地点不同,但是都有一定的依据,列举的瓷器标本数量比较大。作者在此不再重复,大家可以自行网搜阅读即可。
文博界也有不少著名专家赞同柴窑河南说,作者曾多次与中国著名古陶瓷专家赵青云先生交流,赵老明确表态认同柴窑在河南的说法。赵青云先生在文博界德高望重,是中国古陶瓷学会原副秘书长,中国五大名窑之汝窑、钧窑窑址考古发掘者。是目前文博界少数能够深入民间,了解真实情况,客观公正,敢于直言的专家,非常令人尊重。
作者陪同著名古陶瓷专家赵青云先生
考察汝州张公巷汝窑遗址
四、作者观点
被奉为瓷皇的柴窑诱惑了世人一千多年,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悬念。因为至今没有发现确认的柴窑窑址和器物,大家只能在分析推测中进行研究,难免会走很多弯路。所以在柴窑研究上不能片面的主观臆断,一定要采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去分析研究,才能做出符合客观事实的准确判断。
1、研究柴窑,必须先了解柴荣;了解柴荣就必须了解后周;了解后周就必须了解五代十国历史。
五代十国疆域分布图上
五代十国(年-年),包括五代(年-年)与十国(年-年)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北宋建立后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十国为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楚、南唐、清源、北汉、武平。
后周(年—年),中国五代时期中原最后一个王朝,从年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建国,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至年北宋建立,共计历经三帝,享国10年。
后周的统治范围包括今中国河南、山东、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湖北北部以及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地区。年周太祖郭威去世,由养子柴荣继位,即周世宗。周世宗是五代十国中的第一明君。
周世宗柴荣画像
年周世宗率军北伐辽朝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当他准备收复幽州时,却突然生病,被迫班师。不久去世,其幼子柴宗训即位,即周恭帝。
年禁军领袖赵匡胤以镇定二州遭北汉、辽朝入侵为由率军北御,而后在开封的陈桥驿发生陈桥兵变,受禁军拥护为帝。赵匡胤回师开封,接受周恭帝禅让,后周灭亡,五代结束。
赵匡胤建立北宋,即宋太祖。此时,十国仍有南唐、吴越、后蜀、北汉、南汉、荆南与湖南武平军周行逢、闽南清源军留从效等。宋太祖赵匡胤与其弟宋太宗相继扫荡群雄,最后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年)攻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十国结束。
2、研究柴窑必须先从宏观历史角度分析柴窑可能在那里?其次才能以文献记载中的柴窑瓷器标准去比对某种瓷器是否符合?但是许多人却将二者本末倒置,就瓷论瓷,轻视历史,从而走入研究的误区。
3、对柴窑窑址五种说法的分析
五代十国疆域分布图
(1)越窑秘色瓷说和景德镇湖田窑说,都不符合当时历史状况,两个窑址都不在后周疆域。
从五代十国疆域分布图上看,宁波上林湖越窑位置在吴越国境内,景德镇湖田窑位置在南唐国境内。一直到赵匡胤建立北宋时,南唐国和吴越国都还存在。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政治上进行逻辑分析,被尊为后周御窑的柴窑会建在国外吗?所以,请坚持“越窑秘色瓷说”和“景德镇湖田窑说”,以及所有不在后周疆域内柴窑说法的专家们三思。不能单纯的就瓷论瓷,还需正视历史。
(2)河北定窑说和陕西耀州窑说,都不符合古代交通状况,离当时的国都(开封)太远。
后周疆域图
从后周疆域图上看,定窑远在北部边疆的定州,耀州窑远在西部边疆的耀州。而后周的京都在开封,相距十分遥远。我们可以做一假设,如果当时京都周围没有能烧制柴瓷的窑口,也许存在世宗柴荣无奈只能选择去遥远的边疆烧制柴窑的可能性。但是历史情况恰恰相反,当时的河南有众多重要窑口可以烧制柴瓷。
如果这样,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的状况下,世宗柴荣会舍近求远,在遥远的北部边疆定州,或西部边疆耀州烧制御窑吗?这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请坚持河北定窑说和陕西耀州窑说的专家们三思,多考虑一下古代的交通状况吧。
虽然柴窑陕西耀州说已得到了当今文物界权威人士的认可。但也只能算是学术研究上的推测,要想真正揭开柴窑“千古之谜”,还需要在今后的发掘中验证。如同陕西法门寺地宫打开,验证了秘色瓷一样。大家都在期待着能有一个验证柴窑的机会来临。
(3)作者认为柴窑河南说最符合当时历史状况
从文献记载上看,柴窑就在河南。虽然河南至今没有发现被确认的柴窑窑址和器物,但在五代时期河南不但是京都所在地,而且还有众多的重要窑口可以烧制柴瓷。柴窑因柴世宗而来,而柴世宗在位仅仅6年,一个闻名于世的柴窑,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一个全新的窑址上完成创烧到成熟的全过程。
作者从客观上分析推测:柴窑应该是依托在一个距离京都开封不远,在晚唐就己经成熟的窑址上发展起来的。
河南省区域图
结语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柴窑在河南。柴窑窑址所处位置的范围应在:开封、郑州、洛阳、平顶山,许昌五市所属的各县区域之中。包括北宋时期,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今宝丰县)、鲁山县、伊阳(今汝阳县)、叶县、襄县的六县范围之内。
以上只是个人分析判断,仅供大家参考。有关柴窑研究的所有观点和器物,都有待在今后的考古发掘当中验证。文中参阅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图文资料,在此深表谢意。
在此提醒:柴窑从明清两代就开始仿制,近年来也有许多仿品在市场上大量出现,希望大家谨慎。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