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看看新闻Knews
这是陶瓷圈一对“孪生姊妹”的故事。
康熙年间,景德镇的工匠重新烧制出了一种明代晚期失传的铜红釉。那是一种极美的浅红色,娇艳似孩童脸颊、又如三月桃花,称为“娃娃脸”、“桃花片”,因其外观酷似豇豆皮,故名“豇豆红”。
她釉色莹润,桃花红中泛出些许绿苔,正所谓“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红釉表面散缀着天然的绿色苔点,深浅不一,因此也被称作“美人醉”或“美人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世间,她还有一位不同肤色的“孪生姊妹”。
这位“孪生姊妹”外形并无二致,却呈现出绿釉色调,仅盖面局部有红色。她的釉色晶莹,清新淡雅如苹果绿,好似萌发一个春天的绿意。清甜薄荷绿加之精致小巧的外形,酷似法式甜点马卡龙。
“所谓豇豆红是因产品釉面呈现的色泽酷似植物中红豇豆的颜色。”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研究馆员陆明华介绍,豇豆红釉是清代康熙景德镇官窑烧造的一种著名瓷器品种,产品存世有不少数量,上海博物馆、北京和台北两家故宫博物院都有收藏,在欧美尤其是美国的收藏最为丰富。但是这一对印盒,因其与众不同的绿釉色调,存世极其罕见,当属绝世珍品。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陶瓷工匠就发明了红釉烧制技术,到了明代已经非常成熟。明宣德年间,景德镇人烧制了一种色泽和纯度都极美的红。那是宫廷祭祀时使用的红色,因此唤做“祭红”。它又像天上彩虹的颜色,所以也被称为“霁红”。到了明代晚期这种红釉烧制技术突然失传,直到清康熙年间,工匠在前人烧造的基础上,烧造了这种全新的红釉产品。
豇豆红釉,曾在明代晚期失传,又在康熙年间失而复得,登峰造极。作为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官瓷名品,豇豆红釉瓷器仅供宫廷使用,烧成难度大,传世数量极少。而绿色,更是万里挑一,可遇而不可求。
康熙豇豆红釉贵为清代御制文房开山鼻祖。因为战乱流出清宫。民国年间,暂得楼主、银行家胡惠春购得这对印盒,长期珍藏。年,侨居美国的暂得楼后人又将这对印盒正式捐赠。
一场美丽的意外,让这一抹含蓄的红,幻化成温柔的绿。红绿相间,恰似桃花春浪。千万次烧造,一次偶然,成就如此妙品。万里挑一的“美人霁”,在离开清宫后,历经三百余年光阴,分毫无伤。如今,它来到上海博物馆,将对世人绽放绝世容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