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瓷器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初创于康熙晚期。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
清康熙画珐琅桃蝠纹瓶其制作程序是:由景德镇御器厂烧造里白釉外无釉瓷器送进宫中(个别的使用宫中收藏的明代永乐白瓷),再由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画师遵照御旨,在碗的外部涩胎上用进口珐琅料描绘纹饰,然后入窑焙烧而成。雍正以后则以景德镇新创的细白瓷为胎,用珐琅料绘纹饰。
清康熙画珐琅牡丹花纹海棠式花篮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器主要模仿铜胎画珐琅器,瓷器为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内壁施釉、外壁无釉的“反瓷”为素胎,所以必须用黄、胭脂红等作地子,然后再绘制纹样,所以传世品多为色地画珐琅瓷器。
因瓷胎比铜胎质地较为细腻、洁白,映衬得彩料更艳丽润泽,其艺术效果更胜铜胎画珐琅。
清康熙珐琅彩红地牡丹碗康熙珐琅彩传世品无大器,立件瓶类器物高不超过25厘米。多以盒、碗、盘、杯、壶日用小件瓷为多,还有动物摆设品,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其中碗所占比重最大。均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
清康熙珐琅彩黄地花卉浅碗康熙珐琅彩瓷的纹饰一般多饰于外壁,内壁及圈足内,大都仿照铜胎画珐琅时的色彩图案,多为工笔画,画工精致。
清康熙铜胎画珐琅方盘台纹饰风格主要包括三类:
一是图画式主题,主要以折枝花果、花卉竹石等主题;
清康熙铜胎画珐琅花果盒二是图案式装饰主题,以缠枝图案式花卉为主,装饰性较强;
清康熙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三是前两种风格的融汇,开光内绘主题,外绘图案式装饰,构图上是讲究对称的规矩图案。
清康熙黄地开光珐琅彩花卉图碗各种花卉以牡丹、莲花最为多见,其次有菊花、梅花、月季花、牵牛花和宝相花等。
清康熙画珐琅莲花纹盖碗纹饰画得精细,具有大花大叶、有花无鸟的特点,给人一种单调拘谨之感,成为康熙珐琅彩瓷纹饰的特点,有些珐琅彩瓷的花心内篆书“万”“寿”“长”“春”等字吉祥语。
清康熙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康熙珐琅彩绘画技法往往采用双勾法勾勒轮廓再以色彩填染,首先用墨线描绘在瓷胎上,然后再覆盖上珐琅彩料,因为珐琅彩料是玻璃质感,是透明的,覆盖的墨线清晰可见。这种摹仿掐丝珐琅的手法,仍带有铜胎画珐琅器的遗风。由于彩料较厚,故有堆砌凸起的感觉。
清康熙玻璃胎画珐琅牡丹蓝地胆瓶图案式的花卉是以浅色凸显花瓣的轮廓,至花心渐深,并以深色的线条细致地绘饰花叶的脉络;相反的也有以深色细线精确地勾勒出花瓣和叶片形状,再以晕染的方式表现出整体的形状与颜色。
清康熙黄地珐琅彩牡丹碗写生花卉部分也采用恽寿平、蒋廷锡的没骨花卉的绘画技法;至于传统山水则具王石谷、王原祁的绘画风格。画风极细腻,色彩谐调。
清康熙画珐琅花卉小炉康熙时期制作珐琅器的彩料均靠西洋提供,其中以玫瑰红和胭脂红色料最为突出,是我国早使用的黄金红,也是最早的进口红色料。
清康熙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作品多以黄釉作地,黄釉呈明黄的色调,釉色光泽亮丽洁净的程度,可居康雍乾三朝之冠,亦有少量白釉或淡蓝釉为地者,上压红、粉红、绿、草绿、宝蓝、浅蓝、赭和紫等彩釉;黑色开始启用,但色涩而无光泽。
清康熙珐琅彩黄地牡丹碗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施色匀净是康熙珐琅彩的最大特点。
清康熙珐琅彩白地花卉碗康熙珐琅彩瓷的款识均署在器物外底,基本都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红色或蓝色图章式堆料款,周围以双方框,皆一宽一窄。字体排列疏密适中,结构严谨,笔法劲健。
也有个别器物外底虽也署“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款,但外围的不是双方框,而且双线圆圈,圈线外粗内细。还有极少数用单方框。
仅见一件四字刻款的器物,即在涩胎底足内刻“康熙御制”楷款,是康熙烧制的紫地珐琅彩瓶。
康熙晚期创烧的宜兴胎珐琅彩器,胎亦是先在宜兴烧制,再将胎送至珐琅作彩绘。纹饰亦以花卉为主,大花大叶,多见四季花、菊花和牡丹花等。
清康熙宜兴珐琅彩花式茶壺因宜兴紫砂胎不如高岭土胎洁白细腻光滑,故在宜兴胎花纹的地子上施以赭色彩,不仅仍似宜兴紫砂,且增加光泽。
清康熙宜兴胎画珐琅花卉茶碗紫砂胎珐琅器的款识,除少数未落款外,余均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款,周围以双方框或圆圈,皆一宽一窄,用黄色珐琅彩料书写,个别也有用蓝料书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