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宜钧同河南禹钧的区分#钧窑#河南钧窑为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钧窑于北宋徽宗时期开始烧造,于元代后期基本停烧,禹钧的停烧加之明代各大官窑烧造技术流入民间促进了各地仿钧器物的兴起和发展。钧窑的器型种类多以各类陈设器为精华,有花盆、盆托、炉、尊等,兼有盘、碗、盆、罐、洗等文房、日用器物。从外观看来,禹钧的天蓝与月白釉上多见“蚯蚓走泥纹”,器物为支钉支烧,器物底部施釉前有刻的“一”到“十”的数字,是为记录产品的大小序号。其釉色有天青、天蓝、灰蓝、月白、墨绿、紫红、玫瑰紫、丁香紫等,丁香紫、紫红为宜钧等仿制品所未能烧造的釉色。最值得注意的为禹钧窑制品底部,有一种深褐色亮薄釉,俗称“芝麻酱釉”,此种特点为禹钧独有。若要究宜钧同禹钧的区别,首先要考虑到的是烧制原料和烧造工艺。
◆钧窑月白釉长方花盆托禹钧同宜钧最主要的区别有三:
1.烧造胎釉的原料,禹钧、宜钧皆采本地泥料,钧瓷中FeO含量较高,故胎体颜色较深,钧瓷胎体中CaO、MgO、AlO含量较高,为典型的“高铝低硅”,其中掺入较多的碱土金属氧化物,故钧瓷的胎体为瓷质。反观宜钧其胎体原料多为当地的甲泥、嫩泥和白泥,胎体中的FeO含量较低,故为陶胎。这也是宜钧器物较同等器型大小的禹钧器质量较小的主要原因。
2.表面看来,宜钧同禹钧都为乳浊釉,釉面较厚并有流釉现象,禹钧釉中含有较多AlO、SiO,而宜钧中此二种元素含量较低,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烧成温度的不同,禹钧需要在素胎上施釉后采用高温釉烧。宜钧釉料中多掺入窑汗,故产生的窑变色彩中多蓝白色的斑点,且呈色不如禹钧丰富。宜钧为℃氧化焰烧成,禹钧为℃左右的还原焰环境烧成。
3.烧造的成型工艺不同。禹钧由于烧造年代较早,为原始的拉胚成型,而宜钧于明代时期已经开始使用泥片镶接拍打成型的工艺。禹钧多为二次施釉,首先制作素胎,素胎烧成后上釉,后高温烧成。甚至多记载,禹钧有多次上釉的现象。宜钧多为一次施釉,少有的大件器物为二次上釉,其主要出现于金黄釉堆花器物上。而窑炉的不同,所烧制的产品特征也必然有所不同,此点值得注意。
二、明清宜钧同石湾窑广钧的区分
广东省佛山市石湾窑于古代仿制河南禹钧的钧釉产品被称为石湾窑广钧。其烧造年代尚需考证。有人认为其起源于南宋时期,有人认为其起源于元代,如今多数学者认为其产生流传时间大概在明末时期。广东石湾窑广钧器烧造年代的确定至关重要,业界学者多争论广东石湾窑和宜钧孰为更早的仿钧器。笔者认为广钧烧造年代的不确定性同宜钧相似,是对广钧器物的定义范畴不同而导致了这种争议。
◆广窑月白釉壁瓶根据古窑址调查和古文献的记载,石湾窑仿钧器在器型、品种、胎釉、装饰工艺、烧制工艺方面与宜钧多有相似之处。据《饮流斋说瓷》载:“宋南渡后所建,在广东肇庆阳江。胎质粗而色褐(即灰色),所制器多作天蓝色,惟不甚匀耳。釉厚支之处或作靛蓝,釉薄之处或作灰蓝,无釉之处所呈之色或如黄酱,或如麻酱。大致仿钧,而无红斑与蟹爪纹,与钧异也。”《陶录》中亦记有:“谓广东之阳江瓷有青点釉一种,亦与今所盛行之灰蓝色不同。以胎骨言之,紫有似乌泥广窑,未经实验,殊难臆断。”根据窑址调查资料,广钧的种类有花瓶、塑像、花碟等类似宜钧的种类,且都为陶器上釉。
宜钧同石湾窑广钧在外观上看来多有相似,均为仿钧窑产品,胎质和胎色都有紫褐色胎和白泥为主的灰白胎,釉色都有月白和蓝釉二种,且多以釉色唯美为主,器上少装饰纹饰。但究其根本,外观上来看,宜钧色泽较为多样;广钧大件陈设器物露胎较多,而宜钧较少;宜钧蓝斑不如广钧的浓厚。
◆宜兴窑祥符款酱釉葫芦瓶不过若真正找到二者的不同,首先要在原料上做文章,石湾窑广钧使用的多为含铁量较高的本地产陶泥和岗砂,并加入广东其它地产的陶土,宜钧用的是当地黄龙山等地产的甲泥、嫩泥和白泥。广钧胎中FeO含量较低,TiO含量高,而宜钧中FeO的含量相对较高,故广钧中多为白胎,且坚固耐用,比宜钧胎质感更坚硬。广钧的烧成温度在℃,宜钧较之稍低。
宜钧和石湾窑广钧都曾于清代大量出口,受到国外人的喜爱。清宫旧藏中石湾窑广钧器有80余件,且当时清宫中的鉴赏者对石湾窑广钧同宜钧的异同已经有所了解,如《内务府活计档》乾隆八年()十二月“木作”记:“初十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交,宜兴挂釉瓜棱罐一件,其瓜棱罐并英雄觥俱各认看。钦此……于本月十一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宜兴挂釉瓜棱罐,系广东石浣女子成作……交太监胡世杰呈进。讫。”
◆宜兴窑天蓝釉凫壶广钧于乾隆年间在宫廷内兴盛,故有学者指出,石湾窑广钧的盛行期大概在乾隆年间,受影响于皇室宫廷的审美和需要。宜钧与石湾窑广钧是否为同时期或者互仿亦或单方面仿制,此不可一概而论。有一种说法值得注意——石湾窑广钧的烧造工艺为历代石湾本地工匠摸索而成,不是仿制禹钧所形成。此观点值得深入考究。
明清宜钧同景德镇炉钧的区分根据史料的记载,景德镇炉钧《景德镇陶录》记:“欧窑釉有红纹、蓝纹二种。广窑釉青点一种。炉钧釉,色如钧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南窑笔记》记载:“其钧窑及法蓝、法翠。乃先于窑中烧成无釉涩胎。然后上釉,再入窑中复烧乃成。惟法翠一火即就,钧釉则数火乃得流淌各种天然颜色。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佳,青点者次之。”
对于景德镇炉钧器物的烧造年代,如今最多的说法为——炉钧烧造于清雍正年间,其为宫廷所需要而令景德镇御窑厂基于钧窑的烧造基础上加之特色的创新而烧制的新仿钧产品,后盛行于雍正、乾隆时期。
由于暂时缺乏对景德镇炉钧窑器物的化学分析考证,故至今只能在传世器和古文献上研究宜钧同的异同。根据文献可知,景德镇也多仿宜钧。宜钧、石湾窑广钧同景德镇炉钧形成互仿,且器物釉色多有蓝钧釉。
◆雍正款炉钧釉直口瓶景德镇炉钧的烧造工艺较宜钧更为复杂,其类似于河南禹钧的烧制工艺——先成素胎,以低温烧制成型,后施釉再次放入炉中低温℃烧制,后成型。其同河南禹钧和宜钧的不同之处在于炉钧放入炉中烧造,其釉色介于青金、蓝绿之间,后于乾隆年间出现红、蓝二色,其釉同为乳浊釉,釉面较厚,窑变斑多为蓝色,而宜钧由于加入窑汗的缘故,窑变斑点多为白色。
景德镇炉钧的器物种类有炉、瓶、尊、洗、盒、碗,以瓶、炉、尊等陈设器最为经典。至乾隆时期,其釉色愈加多样,唐英所烧造的原料也多有向禹钧烧造原料产地买入之疑。此点多为现代后世研究的探究,无法找到具体详实的资料做分析,不排除此为个例和乾隆帝的一时兴起。
论及进入皇宫成为皇家御用器物的时间,宜钧同炉钧都为雍正年间进入。炉钧器物同宜钧器物胎体钧有紫砂胎,但炉钧釉施釉厚,且少露胎出,稍有掩盖紫砂的天然素色之美。其根本区别也在于釉原料上的不同,炉钧釉以铅、玻璃和硝等制作,而宜钧加入土骨、白泥加之窑汗而特配置的釉料。
◆收藏家期封面摘编自
文章来源:《收藏家》
期《也说宜钧与禹钧、广钧、炉钧的区分》
作者:王朔飞
责任编辑: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