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博物馆游玩,总想看到些镇馆之宝,一些稀世珍品。可是,有时候,博物馆的展品,就是仿品展,值不值得看?
值得的。因为我们并不总有机会能欣赏到原作。国宝级、孤品等珍宝,有时候不拿出来布展。有时候博物馆之间为了推介的交流展,有真品,也会混一些仿品。或者,一个展览,纯粹都是仿品。我就曾经在一个市级博物馆,专门看过一次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名画展”。展出的“名画”,全部是仿制品。
仿铜兽首
这些所谓的仿作,在色彩、透视和做旧等方面,与真品无异。不但如此,不同收藏者的印章、题跋等,也惟妙惟肖的地出现在画面原位置。欣赏时,如果不知道是仿作的话,会不会有深入宝山的惊喜?
仿作与赝品,我并不会区分。能看到的是,仿作,博物馆堂堂正正出了告示。介绍说,这些几可乱真的“名画”,全部都是仿制品。赝品是什么?遇到欣赏或收藏者,持有者信誓旦旦地说,“百分之百”是真品。
由于收藏界有个不成文的约定俗成:买对买错,离手不管。花小钱买到好东西,叫“捡漏”。花大钱买了假货,叫“打眼”。买卖双方都得认,不可反悔。所以,收藏界的水有多深,没人说得清楚。
仿乾隆行猎图瓷板画
有的仿制品与真品之间,仪器都分辨不出,专家鉴定也时有走眼。据说青铜器造假者,会将真正的商周青铜器残片融化后加入新的同比例材料铸造后,埋入古墓。几年后,如何辨别增加的难度,不是一点点。有一种说法,高科技的造假,按定价来做。什么档次都有,不知是真是假。
造假,不是新鲜事。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便是个著名作仿画的高手。古代很多著名画家的作品,张大千都有仿品问世。有人说张大千这么做只是玩乐的游戏,有人则以为是非常恶劣的行为。不过,张大千的目的和动机,不知有没有对人阐述过。看到过研究专家的观点之一:因为张大千的仿制水平太高,与原作很难鉴别,扰乱了书画界游戏规则。
前年在景德镇,认识一位专门从事仿品研究的瓷器大师。他的主要工作便是为故宫博物院做仿。每一件宫廷瓷器,按原有样式大小颜色等制作,成品单放,很难分辨真假。这是受命做仿,以原件为依据,包括底款、年号等,一一到位。
仿马踏飞燕
那次在博物馆看到的仿名品画展,性质应该与景德镇瓷器一样。不过,没机会看到真品,能看到大家的做仿,依旧大开眼界。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芙蓉锦鸡图”、“苍鹰图”等,原来只看过印刷品,在画展上,相关题材的画有好几幅。《听琴图》所展示的风骨,真棒!宋徽宗的瘦金体,也同时看到不少。不仅如此,宣和画院的作品,看到其中著名的几位。
说到宣和画院,“清明上河图”自是宝中之宝。其实,今天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那幅画,也有人不承认是真迹。谁知道呢?说的人看过真迹不曾?当只有独一无二时,说什么便是什么。张择端用一幅画,为我们定格了大宋王朝曾经的风流繁华。自然,我看到的不是真迹。
其实,有些画,假如没有古人“仿制”,我们可能连看到的可能都没有。譬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现存的都是“仿品”。原作是不知所终了还是真的被唐高宗带入乾陵,至今是谜。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成要求将此贴陪葬。基于后世没有见到过原件而太宗的墓已经被盗,很多专家认为,被高宗带入乾陵了。或许永远是谜了。好在有唐人的诸多临摹,才有机会看到晋人的绝代风华。
真马踏飞燕(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最记得站在米芾的狂草前,傻傻地没认出一个字来。那么,将之当成画欣赏如何?汉字从象形开始,每一个字本身就是一幅画。中国画中的写意与写实,孰高孰低?站在“米芾”的字“画”前,似乎看到那个可以与徽宗同吃同塌的癫狂之人,正在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挥洒大醉后的放达,那该是怎样的快意人生!
有得意就有失意。宋太祖十一世孙赵孟,书法成就远超宋徽宗。可惜生不逢时,只能寄情书画而已。
《红楼梦》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我们既然无缘看到真正的古代极品画作,能有机会在博物馆看到顶级高手的仿作,依然得到很好的体验。
生活或者人生,不必渴求完美、最好等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老话,用在这里一样合适。记得当时看了特别满意,特地花了一百两银子,买回一本画册。可惜这几年乱事太多,找不到了。
仿鸡缸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