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景德元年(公元年),辽军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入宋朝的京都开封,朝廷上下一片惊慌失措。自从“雍熙北伐”惨败以来,宋朝对辽国的战略方针就从“进攻”转为了“防御”,一直秉持和平共处的原则存在着,这次辽国大举进兵,宋朝政权表现得手足无措也实属正常。此时朝中众人也是意见不一,有人建议求和、有人建议南迁;有人建议割地、有人建议赔款。
此时,任职“三司使”的寇准却是力排众议,他反对南迁也反对割地赔款,主张开战并且请求宋真宗能临阵慰问将士们以鼓舞士气。最终在一番利益权衡以后,宋真宗采纳了寇准的建议,亲临前线为将士们摇旗呐喊鼓舞士气。还别说,这一招确实好使,虽然最终宋朝也并没有完全打赢辽军,但是为自己在谈判桌上打回了很多的资本,这就是后来与辽军签订的“澶渊之盟”。
一说到“澶渊之盟”很多网友都会认为这个盟约有丧权辱国的嫌疑。其实细品以后,我们不禁会发现这在当时已经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了。按照当时的势力悬殊,宋真宗也知道能打赢辽军的可能性并不大,不如见好就收,把自己的阶段性利益换成边境的安全利益,给自己换来后来谈判资本这才是上策。
最终宋真宗也是这样做了,就是签订了“澶渊之盟”,为北宋的江山带来了多年的稳定发展。
这次事件以后,寇准也是受到了宋真宗的赞赏和褒奖,仕途也是平步青云直接坐上了宰相的位置。
说到目前为止,看得出来寇准的前期从政经历还算是顺风顺水,然而我们纵观他一生在官场上的仕途却是表现得跌宕起伏曾经也是四起四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的故事就来说说这个事情。
在经历了“澶渊之盟”的事件以后,寇准在朝中无论是威望还是官位都是让人望尘莫及,在尝到了这份甜头以后,也使他对权力的欲望达到了峰值。从那以后寇准就开启了肆无忌惮的集权、揽权模式。只要能够得着的地方,他都想插手,不管是朝中的大事小情还是人事任命,他都巴不得自己人说了算。
不仅如此,寇准对朝中的同僚也是专横跋扈。本来寇准能够出任西府枢密使的这个职位,作为同僚的宰相王旦可以说是功不可没。没有王旦的极力推荐寇准也不见得能够坐上这个位置,然而在寇准坐上宰相之位以后,对这个曾经的恩人确是蛮不在乎。不仅是不知恩图报,而是经常在朝堂之上和王旦处处针锋相对。只要有一点机会,他都会挑王旦的毛病呈报给皇帝。
作者认为你这样不知恩图报也就罢了,这背后还各种使坏给人家穿小鞋,确实有些不厚道。
寇准如此对待王旦,王旦是如何对付的呢,用一句话足矣表达——“宰相肚里能撑船”,王旦从来不跟他计较。不仅没有想方设法的报复,反而多次在皇帝面前帮他说好话,力劝皇帝对他委以重任。这个时候我们再看看寇准之前的那些个行为,确实有点让人义愤填膺。
在一次日常的上朝期间,寇准当众和朝中同僚争吵,言辞过于激烈使得宋真宗几次打断都没有结果,最后真宗一气之下准备挥袖而去,寇准见状还是死不罢休,一步上前拉住真宗的衣角硬是将他拉回到皇位上。
作者想说的是,你这次操作真是惊为天人哪。在当时的封建统治王朝时期,龙体、龙袍怎么可能是你随意可以触碰的。好在后来寇准的言词基本句句在理,才免了一次自己的牢狱之灾。
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寇准再牛他也是一个凡人,凡人就会犯错,寇准的第1次被贬,就来自他所犯下的错误。
在一日寇准与温仲舒骑马同行,突然路上冲出来一个疯子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并且向着寇准跪拜高呼“万岁”。这个要是放到现在可以一笑而过,但是放在当时只要有小人设计,这绝对是个要重办的罪过。果不其然,此事被寇准的政敌张逊得知后派人向皇帝禀报,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添油加醋,总之就是揭发寇准有谋反之心。
作为皇帝的太宗自然会招来寇准对峙,寇准又拉上自己的同僚温仲舒作为证人为自己辩护,由此在皇帝面前又是一场激烈的争吵。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太宗也是龙颜大怒,张逊被撤职寇准被贬去了青州。
寇总犯下的错远不止这些,即便是他最后的惨淡下场也是自己造的孽。
“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
在一次宴会上,同僚丁谓见寇准胡须上沾了些饭粒便起身帮他给掸去,结果好心变坏事,招来寇准的的一句冷言相对“作为参政大臣,应该多为国家大事分忧,岂能为同僚的胡须问题操心呢”,此时丁谓顿感是吃了只苍蝇一样难受,由此以后对寇准也是恨上心头伺机报复,最终将设计将寇准流放到雷州半岛,终结了他的一生。
纵观寇准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后者在朝中的才干还是有的,但是他那与众不同的性格也确实难以让人招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