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最神奇的地方莫过于“蜕变”二字,牙牙学语的婴儿蜕变为独当一面的成人,冲破蛹壳的肉虫蜕变为美丽的蝴蝶,不起眼的泥土在高温的锻炼下蜕变为精致的瓷器……每一个华丽的外表下,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痛苦的挣扎过程,只有靠近,才会对那份高贵与美丽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说道陶瓷,景德镇不得不提。中国自古便有着“瓷器之国”的美誉,景德镇为这一称号献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历史上的景德镇陶瓷名扬海内外,其瓷器有着“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特点。若想感受景德镇瓷器的魅力,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不得不访。
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位于景德镇市瓷都大道盘龙岗、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馆区内有古窑建筑群和清代民居建筑群。古窑作坊内,主要以手工制瓷技艺表演为主,感受景德镇陶瓷诞生的过程。清代民居建筑内,主要展示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史和书画展览。
每一种享誉全球的老手艺都离不开祖祖辈辈的用心传承,在古窑作坊内,伴着瓷盘细腻的转动声,感受老师傅独具匠心的制作手法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时空穿越至最初的陶瓷时代。
古窑区域内静水流深、亭台楼阁,古香古色的建筑风格不禁使人梦回明清。白墙灰瓦的园内,鸟鸣声声,古窑山上坐落着一把青花瓷的茶壶,无形之中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徽派建筑、陶瓷技艺、园林古建。
砖墙搭建的古窑散发着泥土与炼火的味道,沿着石板路来到古窑门前,岁月的颜色在风雨的洗礼下失了真,高高悬挂的大红灯笼依旧璀璨着景德镇瓷器的辉煌,踏入灰暗的门栏,一幅关于瓷器的画作徐徐展开……
沧桑古老的清代镇窑是我国传统窑炉中独具一格的瓷窑,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容量最大的柴烧瓷窑,方寸之间,竟可以烧制出几乎所有品种的瓷器,其锻造技艺堪称一绝。
现存清代镇窑共有一百多座,景德镇清代镇窑始建于乾隆初年,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镇窑窑炉长十八米,体积近三百立方米,窑场占地约八百平米,是全世界遗存的唯一一座传统的大型蛋型柴窑,曾为清朝皇室与民间烧制出大批上乘瓷器。
窑炉的尽头是一团红彤彤的火焰,毫不起眼的泥土在高温的揉炼下,不消一会的功夫,蜕变为兼具颜色和质感的艺术品,形态变幻之间,也体现了生命的厚积薄发。
景德镇并不是最早制瓷的区域,起初只生产产品单一的青瓷,并不受大众认可。直至五代十国时期,连年战乱使得地处城市中心区域的瓷窑遭受毁灭性打击,而景德镇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免收战火摧残,并保留了大量先进的制瓷技术,但影响力远远比不过邢窑和定窑。
北宋晚期,景德镇瓷器的发展达到全新的高潮,据宋代文献《陶记》记载,景德镇民窑多达三百多座,并出现了“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繁盛景象。在这样的繁荣背景下,景德镇瓷器一路高歌猛进,自元代至清朝历代皇帝都会派专人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清代琢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繁荣发展的。
说到琢器,首先要了解瓷器的粉类。瓷器分为琢器与圆器,圆器是指在陶轮一次性拉坯成型的器物,例如盘子、碟子、杯子、碗等,不能一次成型的即为琢器,例如瓶子、罐子、炉等。
景德镇瓷器真正被官方认可、大众接纳,还要归功于宋真宗。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宋真宗向来青睐景德镇的青白瓷,并钦赐宋真宗的年号“景德”为其名,此后,景德镇瓷器一炮打响,走入皇室贵族、达官显贵的视野当中。
这里的清代琢器作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瓷生产作业线,也是景德镇远近闻名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现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穿越历史的隧道,走过柔情万种的清园,还可以在馆内感受瓷音水榭。景德镇瓷乐团在35年前成功研制了瓷盘为主要材料的新型民族打击乐器“瓷瓯”,演奏时清脆悦耳、美妙动听,有让人沉浸于音乐中的魔力。
坐在绿树环抱的亭台楼阁之间,美妙的瓷瓯演奏声不绝于耳,微风不燥,阳光正好,千年的瓷器之歌婉婉动听,沉浮的心好似回到了那个纯粹的年代。
一城一世一陶瓷,一人一生一件事。每行每业都有一位传奇人物,瓷器行业也不例外。童宾是景德镇历代从事瓷业工作敬奉的窑神,又被称为“风火仙师”,关于童宾的故事大都家喻户晓。馆内的童宾雕像呈前进状,意为在童宾的庇护下,景德镇的瓷业才有了长足的发展。
生活节奏的加快容易使人忘记来时的路,面对每天都在使用的瓷器,其制作技艺、操作流程都让人不以为然,甚至一度忘了瓷器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时,不妨来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感受精湛的制瓷工艺,领会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更多精彩内容,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