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是最早被人类发现和使用的金属之一。中国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年前人类已经识别黄金。
据陈光远等自然金与自然铜两者常在铜、金矿床氧化带相伴,如在招远玲珑石英脉型金矿床,可同时发现自然金和自然铜,自然铜分布远不如自然金广泛,总量也不远如自然金丰富,这是人类易于首先发现和利用自然金的地质原因。古代黄金除用于货币外,还多用于宫廷赏赐、土木佛事、服饰玩器和黄金铸印等。金字最早见于西周青铜器铭文中。
招远古代金矿找矿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对黄金就有了一定的认识。西汉时期韩非说:“荆南丽水之中生金。”王允说:“黄金大黍于粟,在水洼砂中。”均是水成砂金的论述。
唐代在采矿方法上已有一些进步。利用挖坑和利用水冲坡的方法采金。这是利用自然条件采矿的典范。当然这种方法局限于坡地金砂石。
《宋会要辑稿·食货》:“登州蓬莱县界,淘金处各是山间河道,及连畔土地闲处,有砂石泉水,方可套取”。登、莱两州区域内原生脉金矿床较多,特别是招远、莱州地区的金矿床,这一带金矿的矿床类型属“蚀变岩型”,又名“含金蚀变破碎带型”金矿。由于破碎带容易风化崩解,所以“山间河道及连畔土地闲地”,都有大量富集的砂金。
以上文献说明在中国汉唐时期对砂金矿开采技术已经非常的成熟,对砂金的开采己经是整个古代历史时期的主流采金技术。招远境内有淘金的罗山河、钟离河、诸流河和淘金河数条,砂金开采也出现在招远。乃至于元、宋、明和清的历史时期,对砂金矿找矿、开采、淘选等工艺比较纯熟。
从招远境内古坑洞看,凡是在延深开采的大都为富矿。同时洞内还发现有古人用过的黑陶碗,此碗无疑是试验金品位所用,与今天还在招远民间流传的“叫眼”法相同。“叫眼”法亦叫“碗金法”,即找一块有代表性的矿石,磨成粉,放在碗中用水淘洗最后看露出来的金粉及分布形态确定金的含量,招远传为“见金磕分,拉尖磕钱”,以百斤矿石为准。一些有经验的老采金者爱用此法,往往比较准确。上述事例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就具有丰富的识别岩金的知识。时至今日在招远一些个体采金甚至包括某些集体当中,此法还在延续。
招远应该是中国最早识别开采金矿的地方之一,也是我国最早认识岩金矿的地方之一,招远古代找金技术也是最为先进的地方之一。从地质学角度看,对岩金矿的成熟认识应该是在国外地质学科引入的近代时期。招远古代岩金矿认识及开采应该说对我们古人科学技术的水平应重新认识。
招远古代金矿开采技术
除淘洗砂金矿外,金矿富集的裸露部分降低了采金的难度。春秋晚期,露天开采开始转入坑采。最初规模不大。一是摇取法,把地表土或薄层岩层剥除,掘下数尺,即可得矿。二是垦土法,翻耕有矿土地,矿随之露出地面。
宋代以前,可能在春秋时期,招远已经学会用原始的“火爆法”和“凿岩爆破”方式采选金矿石。“火爆法”和“凿岩爆破”的采矿技术的发明,是宋代以前时期我国古代采金技术发达程度的典型标志,能佐证招远较早的认识和开采岩金矿的科学技术能力。即使火药发明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这种方法也经常被使用。
宋代以前,人们通过民间挖井的方法到地下采掘金矿,当然这里只是挖一些小井。人们就开始利用自然通风的技巧,依靠井口标高差异形成自然风压,后靠风柜、风箱人力通风,将风箱安在井口,1——4人拉动,用风筒向井下送风利用手摇辘转,即用作矿井提升工具。战国、西汉时期的木辘转轴长2.5米,直径26厘米,可横架在井上,用条筐、竹篓提矿,提水方式发展到用斗车,乃至今仍有个体采金者沿用此法。以上的古代井采技术虽然是在工业技术不发达的时期,但是人们的智慧已经发明出与现代采矿技术相似的方法。
招远人黄金选冶“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公元年也就是宋真宗景德四年,大臣潘美到招远督办了中国第一个官办金矿——罗山玲珑金矿,潘督府驻地遗址就在现在的玲珑镇潘家集村。这位在宋代时期大大推进了招远采金工艺的督办大臣潘美就是《杨家将》中的大奸臣潘仁美的原型。潘美在招远办矿期间,首次将火药爆破应用于采矿,实行了“先碎后淘”的工艺,技艺被写入《宋史》,极大地提高了工效和产量。公元-年据《宋史·食货志》载:“天圣中登莱采金岁益数千两。
火药用于金矿开发是一个巨大进步。火药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古代技术文明时代典范,大大提高了采矿效率。招远在宋大臣潘美办金矿中使用当时最先进技术火药采金矿,推动了招远地区黄金开发盛行,黄金产量激增。据《宋史》记载:元丰元年,全国总产量金矿分布于25个州,产金一万余两,89%。其中,罗峰镇之金,则占登、其中登莱两州合计两,相当于莱二州的十之八九,冠居全国之首。
明初对采金相当重视,但未能持续发展。公元年,明神宗派太监陈增到山东督开金矿,招远开采金矿也一时极盛。《明史·宦官列传》:“陈增,神宗朝矿税太监也。”天启元年即公元年熹宗又派太监魏忠贤来玲珑督采黄金。《招远县志·艺文》记载清毛赞咏《金华山》七古诗:“明季金穴千百处,樵夫持斧祈秦松”。
宋代以后采金技术发展缓慢,其采金极其受封建政权的政策影响,但招远所处的地区仍然是古代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
虽然宋代是我国古代的金矿开发的成熟时期,但是也存在着金矿开采的禁令。清代初期康熙年间对金、银开采实行封禁政策。年雍正即位,群臣多言矿利,相继疏请开金银矿均不准行,或严旨切责。清代封禁政策,致使山东黄金生产地域汉上、栖霞、招远等地,招远产金量甚少。
古代不同时期的金矿封禁政策,每有大的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归结为开矿造成。对违反规定私自盗采者,采用严厉的镇压手段。致使封禁时期招远产金量陷入谷底。
古代封禁采金是封建迷信,但从现代环境保护的认识,金矿开发应该注意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问题,金矿等自然资源在为人类利用的过程中,还应注重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达到合理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
招远古代金矿开发的历史意义
黄金在古代是贵重的货币,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矿产品,古人在寻找黄金矿藏时用尽各种技术和方法。
古代招远金矿开发呈现了以下的特点及意义:
首先,招远较早地认识岩金矿。沉积型的砂金矿容易被发现和采淘,但岩金矿或即使是出露的氧化岩金矿被采选成金也是不易。招远是最早认识并开发岩金矿的地方,在我国金矿认识上是最为超前的,技术水平也是最为先进的,同时最为重要的是这里金矿资源的丰富。这些为招远成为千年金都奠定了基础。
其次,古人发明了先进的采选冶金矿技术促使产量提高。招远之所以为历史悠久的金都,主要原因是技术先进。从摇取法到火爆法,从凿岩爆破到使用黑炸药,从自然送风、辘转提矿、保安矿柱和木材撑护,以及招远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等为招远在古代时期的金产量不断提高提供技术支持,从而保证古代招远在全国黄金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很多技术方法至今仍然为现代矿山所使用,充分彰显这一地区古代先民极大聪明才智和勤劳持久的劳动成果。
招远与古代金矿开发史紧密地联系在我国古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特别是封建社会统治下的采金深受制度和重要人物的影响,如宋代派大臣潘美、明代派太监魏忠贤督办招远金矿开发,能够极大的推进采金的发展。虽然潘美、魏忠贤历史上视为奸臣,但作为当朝大臣也所为实权人物委派招远开发金矿,从而又反映招远玲珑金矿在全国开发中的重要性,同时把玲珑金矿这个现在依然还在开采的金矿田蜚声全国。
结语
总之,虽然招远金矿开发在古代有过环保概念的时禁时采的时候,但招远金矿开发的历史悠久是毋庸置疑的。千年金矿开发所积淀下的技术、方法以及思想,变成了一种文化,为后来近代、现代及现在的金矿开发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