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以不同颜色物体喻示哲理,在诸种观念里,颜色具有伦理意义
大家好,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关于佛教色彩观念的哲学意义和伦理意义。佛教善于以不同颜色的物体喻示佛教哲理,这以色彩的象征意义来阐释佛教特殊的原理,是佛教哲学一个不为人注意的特点之一。如,法身是佛身之一,指以佛法成身,或身具一切佛法。《景德传灯录》说:“法身无相,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花而显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大般涅槃经》说:“作业时黑,果报应黑,作业时白,果报亦白。”
中国的佛教思想家善于以不同颜色的物体喻示佛教哲理,是其启发人的思维的方法之一。如,《五灯会元》说:“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年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幽涧泉清,高峰月白。”“青山不得白云飞。”可谓令人回味,发人深思。通过颜色结合的物体,不仅说明自然万物一切皆是禅,并不须离开人间去找,而且更重要是说明了只要以禅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看待万物,就会发现自己和万物的本性。这对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显然具有一定的化导作用。
佛经中,还有寓言以奶汁的颜色为例,教育人们办事不要漫不经,否则只会一事无成。《元阳妙经》卷二说,某盲人欲知奶汁的颜色便问别人:“奶汁的颜色像什么?”别人回答:“奶汁的颜色像贝壳一样白。”盲人又问:“奶汁的颜色和贝壳的声音一样吗?”答:“不是的。”盲人再问:“那么贝壳又像什么呢?”答:“贝壳的肉就像稻米一样好吃。”首人若有所悟道:“哦!原来奶汁颜色是柔软的,像稻米一样好吃。”他又问道:“那么稻米像什么呢?”答:“稻米像雪一样。”盲人说:“原来稻米的味道像雪一样冷。那么雪又像什么呢?”别人答:“雪像白鹤一样白。”这个盲人虽然听到了各种譬喻,但最终没有弄清奶汁真正的颜色。
佛教的色彩美学有象征性的一面,亦有装饰性与自然性的一面。如,《俱舍论》卷十六把恶引起的果报称为“黑”,把善引起的果报称为“白”,说明“白色”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释迦牟尼的代表色彩就是白色。据说释迦牟尼的“往胎”之相为白象。释迦“八相成道”之三则有白莲花,之六有白马。佛画中往往用白来表示菩提之心。如,观音菩萨衣饰多用白色。
《维摩诘经》说维摩诘居士“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礼忏起止仪》说:“名曰普贤,身为玉色。”《弥勒成佛经》写弥勒下降人间,人间美不胜收,“其地平净如琉璃镜,大金叶华、七叶宝华、白银叶华,华须柔软,状如天缯……”华即花,这里将黄花白花相提并论,是典型的满贮着佛学内蕴的意象。
佛教的诸种观念里,颜色具有特殊的伦理意义。佛经认为,世间所有事业包括在“息”(温和)、“增”(发展)、“怀”(权力)、“伏”(凶狠)四种范畴内,其表现方法是:“息”为白色,“增”为黄色,“怀”为红色,“伏”为黑(绿)色,其中,白色可代表白、黄二色,黑色可以代表黑、绿、蓝诸色。
佛教思维方式对中国文艺家创造颇有影响。葛兆光先生认为,魏晋南北朝时,禅宗的思维方式已渗入诗人、画家们的构思过程中,他们在创作时,面对着山水草木鱼虫及种种物象,凝神观照,情感与意象经过往复交流,彼此融合。同时,这些印象又经过种种非逻辑性的转换、递进、变形、组合及联想,当它被文字或色彩表达出来的时候,文字与色彩上只剩下了这种种联想的最终环节,即显示的只是联想的终端,大量的感情与形象及哲理已经全部积淀在这些文字与色彩的组合之中了,仅仅从表面上观察这些文字与色彩的内容是不行的,有相当大的部分甚至是主要部分是蕴藏在这些文字与色彩的表面表达能力背后的,要靠欣赏者的全心体验才能感受到。窃以为其说甚是。
年,29个国家的名佛教僧人代表和学者在锡兰(今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召开世界佛教徒大会,成立了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会议决定根据佛祖成道时圣体放出的蓝、黄、红、白、橙和金光的六种颜色组成的六色旗为世界佛教教旗。年9月,美国人奥尔高特设计出由蓝、黄、红、白、橙及前五色的混合色组成的一面六色旗,作为世界佛教教旗。其构图纵横为蓝、黄、红、白、橙色,象征着全世界各个人种的颜色。
其中,横的表示全世界人类的和睦相处,纵的表示世界的和平。教旗的颜色亦象征佛祖庄严法相和圣教意义。蓝色象征佛教慈悲和平的主旨;黄色表示中道了义,即离于空有、究竟彻底之义;红色表示成就福慧、庄严吉祥;白色表示清净解脱、法尔如是;橙色表示佛法的本质乃智慧、坚固而庄严;五色的混合色表示真如不二之义。好的,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欢迎大家订阅我们,和我们一起了解更多好玩有趣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