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千年古瓷都,德化的历史不在纸上,知道它的只有瓷,只有窑。瓷像德化的魂,窑则是德化的心脏。龙窑是陶瓷炉的一种,在德化一度盛行,为传统陶瓷业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时至今日,由于科技进步,龙窑绝大多数已被现代化的窑炉取代、如今德化烧制瓷器的龙窑仅余四五条,其中保存最完好、烧制历史最为久远的是位于三班镇蔡径村的洞上,已有近年的历史,可以说是龙容的活化石。一窑延续了数百年的炉火,就是一容延续了数百年的陶瓷历史。
明末清初,是德化窑最为兴盛的时期,特别是康熙海禁开放以后,瓷器在民间贸易中数量倍增,同时又进口青花钻料,改变了单纯利用土产钻料的状况,德化青花工艺渐臻成熟,青花瓷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而进入了瓷都历史上的全盛阶段。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德化县青花瓷最为繁荣的时期。
青花瓷生产迅速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一是清政府在沿海一带加强镇压郑成功抗清义师,沿海瓷窑停烧,窑工们进入内地山区开发。二是德化有丰富的自然资料,外商看好德化青花瓷,虽带浓重的民窑风格,但质量上乘,价格便宜。而景德镇官办的“御器厂”不景气,好的产品都作为宫廷用瓷,加上清政府对社交场合饮食用具及日常用具的规定,增大了市场需求量。三是清政府在平息了台湾的抗清运动后,又鼓励发展生产,扩大贸易。德化地近沿海,交通便利,可在官办的港口或民间走私船只进行陶瓷贸易。
据文物普查,全县青花窑址有处,为历代以来窑址数的最高峰。德化青花瓷器,瓷土淘炼精细,胎体滑润致窑,胎釉结合紧窑,和面呈青白色或纯白色,钻料采用本地产金门青或输入江浙料配套,上乘的呈色或浓重鲜艳或淡雅明丽。由于钻料中含铁成份较高的缘故,聚和厚处往往发生崩裂缩釉的铁锈纹痕,俗称“蚯蚓走泥纹”,呈现于图面之中成为山石的裂隙、树木的皮裂或人物服饰的皱折,纹理自然,妙趣天成,别具风格,成为德化青花瓷区别景德镇青花瓷的典型特征之一。在个青花古窑址中,三班镇蔡径村洞上富,龙得镇宝美村石排格窑乙址(又名车碓岭右窑)、龙得镇宝美村岭兜月记窑等是其中的佼佼者,堪称德化青花的“官容”,于年5月由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主打的著名品牌一一“月记”款青花瓷,瓷质滑润致窑,胎釉结合紧窑,釉面呈青白色或纯白色,装饰图案题材丰富、构图简洁舒展、笔法洒脱豪放,画风朴实大方,青花发色或浓重鲜艳或淡雅明丽,今人爱不释手。
在不少收藏家的藏品中,就有相当多的“月记”款识的青花瓷。据徐曼亚《瓷史》介绍,德化一区高蔡乡有一个古窑叫“洞上窑”,产白地青花器,款识是“月记”二字,所以也叫“月记窑”,“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4月5日,正是清明节后的第二天阳光明媚,天空一片的清朗,与“清明时节雨纷纷”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几个朋友相约到蔡径村的洞上窑探访一番。
蔡径村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米,境内小溪贯穿南北,水源充沛,年均气温17℃,年降雨量毫米,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境内罗城山东麓,有一古庙宇紫云洞,元道人吴济川长子景阳修真于此,昔洞顶常有紫云蒸蔚,故名。有诗云:“清宵月色满空山,笛里梅花点点斑。孤刹一种天际落,两生半榻梦中闲。疑从桃水通渔入,应有缑山跨鹤还。会得此时真觉路,飞升秘诀总堪删。”“紫云梵刹入云端俯仰崆峒眼界宽。岭峭斜穿门是石,峰会遥拱谷如盘。寺钟晓和书声响,一佛火宵陪客话阑。洞古仙灵腾紫气,乾坤一望等弹丸。”
由于同行之中没人到过洞上窑,我们还特地叫了个与蔡径村交界的个高阳村朋友,不过这位朋友也没到过洞上窑古窑址,只是隐约知道古窑址的位置。到了罗城山,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流淌着,旁边还有个春瓷土的土碓,水车还在不停地转着。山脚下有一片居民小区,都是从偏远山坳里迁移出来的幸福家园。由于不知道具体位置,加上人迹军至,嵩草疯长,特别的高,特别的茂盛,把整座山包得理严实实的,什么也看不清楚。我们只好在草之中,一个山坳一个山勘地寻找,手臂被草割得鮮血直流,还是一无所获,连一小片的瓷片儿也没看到,眼看已时至午时,大伙不免有些泄气。在德化窑一些青花笔筒、笔洗、香炉等文人常用的器皿上,常常装饰有文人们所喜爱的画面,这些画面题材多为当时文人画中常见的,如王羲之爱鹅、陶渊明赏菊、周茂叔爱莲、李太白醉酒、松下独坐、高崖垂钓、携琴访友等等。这一类画面,陶工艺人们竭力墓仿当时文人画中温墨淡彩、淋漓疏爽的表现手法,以轻松古淡的笔法,表现了当时文人们所追求的淡远疏朗的意境,同时,又肆意发挥,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