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之后,在看很多电影的时候,里面穿旗袍的女性,我觉得那些比较漂亮,觉得能打动我。”无头无臂的旗袍女体给人带去无穷的想象。
年,舅舅带回的一本书,开启了一个少年对于雕塑的梦想,那本书的名字叫做《罗丹艺术论》。
刘建华的舅舅年在江西景德镇的雕塑瓷长工作室,此时刘建华在年已跟随他学艺
他12岁进入景德镇陶瓷工厂学习,15岁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进入景德镇美术研究所,跟随着舅舅学习陶瓷。八年在工厂的时间,他和陶瓷这种材料天天在一起,磨合势必是疼痛的,也滋养着熟稔。
年刘建华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教师做头像
在经历三年考上大学之后,他一度把自己做陶瓷的全套工具送给工友。当时的他,抱着一种几乎决绝的态度,和陶瓷告别。“就觉得自己可能不会再回来这样的一种方式做艺术了。”
年,刘建华在其作品前
面对创作,他最终选择重新拾起陶瓷这种媒介,带着多年技艺和对于材料的充分了解,陶瓷再次进入,早已不再是那般传统的模样。陶瓷作为有着深厚历史资源的材料,同时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形态,又与他有着切身的密切。
火是一种锻炼,瓷在浴火而生的不确定性吸引着他前行。他开始深入陶瓷的内部,不再单纯把它视为材料本身,更是发掘陶瓷的特征,注入自身思考,建构关于瓷的叙述逻辑。
他创作了一系列与女性肢体相关的作品。他觉得,60年代出生的人是比较压抑的,那时男孩女孩都不太讲话。“文革之后,在看很多电影的时候,里面穿旗袍的女性,我觉得那些比较漂亮,觉得能打动我。”无头无臂的旗袍女体给人带去无穷的想象。
刘建华《彩塑系列-迷恋的记忆》综合材料-可变尺寸
从以写实的方式写着旗袍的女子,到发掘陶瓷材料本身的特质与思考相对接,他从未停止思考。
刘建华《日常·易碎》可变尺寸瓷-
在《日常·易碎》中,他保留了陶瓷在烧制过程中的缝隙,以瓷写日常之物,陶瓷不再是被打磨的光滑,而如同日常物品上的痕迹一般,有着丰富的时间印记。
刘建华《无题》可变尺寸瓷
“陶瓷看起来坚硬,实际上脆弱而易碎。生活中也是这样,任何美好的事物都不可能长久,都会破碎。”他对熟悉的事物重新界定,给予观者重新思考的机会。
刘建华《方》可变尺寸瓷钢板
数以千计的黑色陶瓷构件,每一个独立而又连续,成为不断跳跃闪烁的火苗。相对独立的空间氛围,被压低的空间高度,新作《黑色火焰》支撑成为一个独立燃烧的场域,如同地面上飘着的火,连绵不绝,而黑色的陶瓷却又赋予其扎实的视觉存在,在他看来,这件作品是单纯而直接的。
艺术家刘建华在展览“破界/BAZAAR周年时尚艺术大展”布展现场,摄影及版权:YT
很多人问过他,与陶瓷纠缠半生,为何还会坚持使用这种材料。在他看来这个问题并不重要,也不存在问题。他本来就对陶瓷有兴趣,而陶瓷和他的关系就如同画家与油画颜料,摄影师与摄影的关系。陶瓷这种材料,一定会伴随着他持续创作。而他更希望寻找的,是陶瓷在当下的可能性。
《黑色火焰》在空间之中完成一场几乎永恒的燃烧
在他看来,艺术作品是根据艺术家的个人线索去推进深化的,有时一些作品也会跟以往创作产生差异。就好比一个人每天都很有规律地生活,也突然会在某一天宣泄。破界,是一个需要经常去面对的问题。艺术家要面对自己不断地去打破,梳理个人的创作线索,同时寻找下一步的可能性,寻找突破口。
独立而有连续,黑色的陶瓷以数千计的体量完成对火焰的描述
他就是艺术家刘建华。
他与陶瓷纠缠了前半生,始于陶瓷,却从未止于陶瓷。
艺术家刘建华摄影及版权:YT
关于艺术家刘建华
年生于江西吉安,年进入江西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创作室工作,年考入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年毕业到云南艺术学院任教现为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副教授,自年起任中国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艺术家工作和生活于中国上海。
关于雕塑的故事——明天当代雕塑奖发现之旅
“雕塑的故事——明天当代雕塑奖发现之旅”5月正式启动,与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雕塑艺术人物一起,走进中国五座城市的地标建筑、创意中心、美术馆中,以大师论坛的形式分享艺术最动人的时刻以及背后艰辛的故事,与千万公众共同开启一场生命的文化艺术之旅。
创立于年的“明天当代雕塑奖”已经成功举办五届,成为中国重要的雕塑艺术推动平台。年,“雕塑的故事——明天当代雕塑奖发现之旅”由四川美术学院、明天文化主办,YTCREATIVEMEDIA云图呈现,助力“明天当代雕塑奖”成长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雕塑文化推动平台。
特别致谢:刘建华工作室
朱凡
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