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紫牛新闻」《大宋宫词》正在江苏卫视播出。该剧以刘娥和宋真宗赵恒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北宋真宗时代,名臣、宗族及周边国家之间邦交,相互依存,相互牵制的故事。剧中当然有许多虚构成分。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呢?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张邦炜近日出版《两宋王朝史》和《宋代皇亲与政治》两部宋史专著。本文即摘自《两宋王朝史》一书部分章节,讲述宋真宗时期的内政与外交。此为下篇,讲述真宗一朝的邦交。辽军南下咸平年间,宋军号称禁旅精锐,近古所未有,具有一定实力,宋真宗完全可以凭借这支军队有所作为。可是,宋太宗败于辽军、死于箭疮,真宗耳闻目睹,因而得了恐辽症。他刚即位就指责攻取燕云是为国生事,通过雄州知州何承矩向辽朝求和。结果求和不成,反倒招来辽圣宗和萧太后三次率军大举南下,真宗不得不两次亲自带兵前去抵御。辽军第一次大举南下是在咸平二年(年)九月。当时,宋朝方面由镇、定、高阳关行营都部署傅潜主持河北防务,他指挥的八万多步骑兵自置铁、铁锤,主动要求出击。傅潜参加过岐沟关之战,是辽军的手下败将,畏辽如虎,闭营自守,将校请战反而遭到痛骂。定州行营都部署范廷召再三请战,傅潜才特许他带领骑兵八千、步兵二千出击,但又拒不派兵增援,范廷召只得向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求援。双方激战于瀛州西南的裴村,辽军死伤惨重,宋军兵尽矢绝,康保裔因援军不至而被俘。在战争中,宋朝方面涌现出两名勇将,合称“二杨”。一个是宋初殿前都指挥使杨信的弟弟、保州知州杨嗣,他在廉良河打败辽兵,斩首二千级,获战马五百匹。再一个是抗辽名将杨业的儿子、保州沿边都巡检使杨延昭(原名延朗),他颇有父风,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曾多次打败辽兵,人称“杨六郎”。十月,萧太后亲自督率辽军主力围攻延昭驻守的遂城(即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延昭引水灌城,一夜之间,水化为冰,滑不可上。辽军久攻不下,结果败去,当时人把这座岿然屹立的城池称为“铁遂城”。由于傅潜按兵不动,河北不少州县被辽军攻陷。当年十二月,宋真宗只得亲自出征,赶赴大名。他自幼娇生惯养在深宫之中,对于军事完全外行,居然在进军途中向将领预授阵图。随同真宗亲征的集贤学士钱若水建议严格执行军法,处死傅潜,提拔“二杨”。可是,真宗既不愿重赏,“二杨”仅分别升任莫州(治今河北任丘)、保州刺史;也不肯重罚,傅潜仅被削去官爵,流放房州。赏罚如此不明,人们愤愤不平。真宗来到大名前后,宋军在冀州(今属河北)、威虏军(治今河北徐水东)等地打了一些小胜仗。辽军在大肆掳掠之后,于咸平三年正月班师,范廷召等将领率军乘机追击辽军,在莫州附近斩首万余级,救出了被俘获百姓数千人。辽军第二次大举南下是在咸平四年十月。宋真宗这次没有出征。辽军的第三次大举南下是从景德元年(年)九月后半月开始的。闰九月,辽圣宗、萧太后亲自出征,投入兵力达二十万之多,但进展并不顺利,到十月间,仅攻破祁州(治今河北安国),进攻威虏军、顺安军以及瀛州等地均失利。辽军尽管擅长野战,但并不善于攻城,而宋军则善于守城。瀛州一仗,宋军在城上用石块、巨木打击辽军,辽军死者三万人,伤者更多。鉴于瀛州牢不可破,而驻防唐河的北面都部署王超又按兵不动,辽军决定绕过城池,长驱南下,企图直趋开封,威逼宋廷。十一月,辽朝的骑兵绕过大名,攻陷德清(即今河南清丰),抵达澶州(治今河南濮阳)城下。辽将萧挞凛中伏弩而死,辽圣宗秘而不宣,辽军气势依然逼人。形势危急,不少大臣主张逃跑。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鼓吹南逃金陵;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建议西奔成都。宰相毕士安和寇准力排众议,请求真宗亲征。寇准火冒三丈,痛斥主张迁都者:“谁为陛下划此策者,罪可诛!”寇准从此与王钦若结下怨仇。十一月下旬,真宗亲自出征,可是一到韦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即将抵达前线,他胆怯起来,打算逃奔金陵。随同真宗亲征的寇准再三劝说:惟可进尺,不可退寸!殿前都指挥使高琼认为辽军并不可怕,希望真宗赶赴前线。澶州城当年地跨黄河南北,有南城与北城之分。真宗总算来到南城,但又不敢渡过黄河。寇准、高琼请求渡河,善于迎合皇帝旨意的签书枢密院事冯拯居然训斥老将高琼。高琼出身粗人,虽然善战,但不识字,他对只会做文章,不能办实事的文臣早就憋下一肚子气,这下冲着冯拯发泄出来。他嘲笑冯拯:“君何不赋一诗咏退敌骑?”说罢,高琼立即命令卫士将真宗乘坐的车子推上渡船,渡过河去。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城楼,将士高呼万岁,欢呼声响彻远近数十里。宋军受到鼓舞,气势倍增。原来不可一世的辽军,这下进退两难,进军难免失败,退军又会遭到阻击,于是宋辽双方在十二月达成议和协议。刘娥澶渊结盟就宋朝方面来说,议和苟安是宋太宗的既定方针,宋真宗以及毕士安、寇准坚定不移地予以实行。真宗还怀疑辽朝是否确有议和诚意,毕士安以为可信。毕、寇两位宰相力主亲征,既是出于稳定局势的需要,又是为了尽快促成和议,以战求和。真宗出征那天,负责观察天象的司天监声称:“日抱珥,黄气充塞,宜不战而却,有和解之象。”这并不是在讲自然现象,而是朝廷在散布和谈气氛。就辽朝方面来说,萧太后主和。史称:“时太后年老,颇有厌兵意。”关键还在于民心、军心。辽军连年南下并没有给辽朝军民带来多少实惠,不仅百姓厌战,而且辽军将校纷纷向宋朝投降,在短短七年中,见于记载的即达十一起。辽朝统治者对宋朝无论宣战还是求和,目的不外两条,一是扩充地盘,二是掠夺财富。到战争受挫时,他们自然企图用议和来达到战争所达不到的目的。在宋辽议和的过程中,王继忠充当了穿针引线的角色。宋真宗在做藩王时,王继忠即是其亲信,君臣关系特殊。他在望都之战中被辽军俘获后,真宗每遣使去辽,对王继忠必有赏赐,继忠对使者必下泪。而辽朝将他封为左武卫上将军、摄中京留守,萧太后还亲自为他选择配偶,王继忠因此对辽朝事必尽力。他对真宗厌战乞和的心思早已了如指掌,到辽朝后大谈议和之利,并得到萧太后认可。王继忠俨然具有双重身份,既仿佛是辽朝的外务大臣,又好像是宋朝的驻辽使者。景德元年(年)十月,宋真宗派殿直曹利用使辽。十一月底,辽朝使者韩杞随同曹利用来到澶州,宋辽正式开始议和。双方争议的问题无非两个,一个是是否割地,另一个是岁币数额。韩杞要宋朝割让关南。所谓关南,是指周世宗出兵攻取的瓦桥关以南地区。真宗不肯,表示愿意每年定期奉送钱财(即岁币)。当天曹利用随同韩杞去辽朝行营复议,曹利用临行前请示岁币数额,真宗说:“必不得已,虽百万亦可。”可是,寇准单独向他交代“所许不得过三十万”,否则“将斩汝”。结果,宋辽达成和议,其主要内容是: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尊萧太后为叔母;宋朝每年给予辽朝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各守疆界,互不侵犯。当月,双方交换誓书,保证子孙共守,传之无穷。史称宋辽澶渊之盟,澶渊是澶州的郡名。协议达成后,真宗起先以为岁币的数额为三百万,失声叫道:“太多!”接着又说:“姑了事,亦可耳!”后来才知道是三十万,他简直喜出望外。但“朝论皆以为过”,而毕士安认为:“不如此,契丹所顾不重,和事恐不能久。”澶渊之盟显然对辽朝有利。按照协议,辽朝每年将得到数额可观的岁币。对于宋朝来说,这项和议的性质无疑是个屈辱的城下之盟,实际效果则利弊兼而有之。岁币是宋朝财政的一大笔额外开支,最终转嫁到人民头上,加重了人民负担。可是岁币换取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宋辽双方在政治上互称南朝、北朝,使者不断,经济上互市不绝。北宋初年曾四次在接壤地设置榷场,但旋设旋废。澶渊之盟以后,宋朝于景德二年,在雄州、霸州、安肃军(治今河北徐水)、广信军(在今河北徐水西)设立榷场。辽朝同时也在振武军(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等地设立榷场。榷场贸易受到官员监督,既严禁某些物品输出,又征收榷税。隐蔽的走私贸易较之公开的榷场贸易更盛行。宋辽之间互通有无,对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利。澶渊之盟订立前后,宋朝同党项的和谈正在进行。景德元年正月,党项首领李继迁战死,李德明继承父位。宋真宗利用这个机会同李德明和谈,并在景德二年正式提出议和条件。双方经过讨价还价,在景德三年(年)九月达成和议。其主要内容是:宋朝将李德明任命为定难军节度使,封为西平王;每年赏赐党项金、帛、缗钱各四万两、匹、贯,茶二万斤;给予李德明内地节度使的薪俸。党项向宋朝保证:不再扩展地盘;送还俘获的宋朝官吏;解散军队;释放俘获的宋朝兵民;此后如果再发生边境纠纷,听从宋朝处理。宋夏景德三年和议的性质和效果与澶渊之盟相似。作者:张邦炜郑州大学出版社-10出品方:汉唐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