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千古是非任评说

宋辽地图

澶渊之盟,是北宋于景德元年(公元年)与北方辽国协商签订的两份誓书。

后代人一般以为:“澶渊之盟”是北宋被迫无奈签订的城下之盟,性质是为求和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1.前因

五代后唐时期,石敬瑭为篡夺并建立后晋政权,割让了燕云二十六州给北方辽国,并自称“儿皇帝”。后来,后周收复了其中的瀛洲、莫州、宁州和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光,即三州三关,合称“关南之地”。

到宋朝开国之初,收复这些原本属于中原王朝故土的燕云二十六州,便成了宋王朝宋太祖、宋太宗两代皇帝的宏伟夙愿。而北方的辽国,认为这些土地早已割让,属于辽国的版图。因此双方经历了几次战事。由于双方军事力量基本相当,谁也无法彻底战胜对方,因而双方因领土争端引发的战事,一直持续不断。

2.大致经过

到了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年)农历闰九月,辽国再次大举南征,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御驾亲征,连续攻破宋边境数座城池。宋真宗没有沙场经历,在宰相寇准的鼓动下,也御驾亲征。辽国攻击宋朝瀛州失利,后改为攻击宋朝澶州(今河南濮阳,也称澶渊郡)城,不料统兵大将萧挞凛被宋军床子弩射中身死。不久宋真宗驾临澶州前线,宋军士气大受鼓舞,更坚定了固守的决心和信心。此时辽国经受连番挫折,失去了继续攻击的信心,求和心情极为迫切。于是在宋朝降将王继忠的斡旋下,双方历经几次往来谈判,终于于这年农历十二月达成“南北通和”协议,史称“澶渊之盟”。其最主要内容有:双方以占领地域划分边界,今后互不侵犯,并减少边界武装人员;双方互为兄弟,宋为兄,辽为弟;宋每年资助辽军旅费岁币丝绢二十万匹、白银十万两。

3.后果

该协议结束了双方因领土归属引发的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状态,延续了双方边境长达一百余年的和平。从宋朝角度来说,每年以区区丝绢二十万匹、白银十万两结束了长期的边境战争状态。这二十万匹丝绢和十万两白银,当时仅占宋军费开支的百分之一不到。为宋朝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和平环境,为后续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三十年后经略西北边陲并解决西夏边患提供了良好的物资条件和环境。

4.后世的评价及对后世的影响

后人常评价,说这份盟约是城下之盟,是宋朝的屈辱。认为在当时的战争形势下,宋朝连续打了胜仗、占据上风,应该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收复北方失地。而不应该做这样的让步。

笔者认为,这样的看法,可能有失偏颇。不妨回溯之前双方的交战状况及战争实力对比。之前双方多次交战,宋朝发动的进攻,基本上每次都是以失败收尾;而面对辽国的进攻,宋朝才有胜绩,“澶渊之盟”前夕打的胜仗,也是防守作战取得的。宋朝属农耕民族,骑兵较少,偏重于防守;而辽国属游牧民族,常年在马上,机动性强。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宋朝要想收复北方燕云二十六州其余的领土,靠防守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一点宋朝当政君臣心理是一清二楚的。而掌握进攻主动权的辽国,尽管有燕云二十六州完整的领土诉求,但并不具备军事实力的绝对优势,所以心里清楚完全靠战争拿回三州的可能性不大。这样,双方认为只有和平罢兵才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对宋朝来说,表面经济上好像吃了亏。其实,一方面每年支付的岁币远比宋朝战争军费开支小(不到百分之一),另一方面通过双方边境经贸往来,宋朝赚到的远比岁币多,岁币仅相当于小小的返利。

这次签订和平协议,宋朝既没有采取像以前的汉唐“和亲”政策,更没有采取像战国时期及近代清朝的“割地”政策,只是经济上的让渡,所以谈不上“屈辱”,更谈不上“丧权辱国”。

宋辽开创了一种通过政治手段解决领土争端的合理途径,对当代解决国与国之间领土争端也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

最近,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莉森,针对中美目前的这种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激烈竞争和对抗以及关于台海的交锋,提出按“澶渊之盟”宋辽的解决办法,来解脱目前的中美矛盾。

未免太滑稽可笑了。首先环境条件就不适用。中美的竞争和对抗,完全是美方事先一手挑起的,完全是霸权思维,而不是和平思维;中国只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谋求和平和发展,丝毫没有挑起争端和冲突的意愿。其次,中国不会以牺牲自身的任何利益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和平。

目前,俄乌冲突僵持不下。双方军事实力都没有绝对优势,似乎有点类似于当时的宋辽。现在双方打又打不赢,输又输不起,如果能通过面对面政治谈判,双方都做适当让步,参照宋辽“澶渊之盟”协议,未必没有达成和平的可能。

强国有强国的逻辑,弱国有弱国的尊严。大炮丈量出来的边界,往往是永不止血的伤口,就像巴以边境冲突。大家认为呢?

一家之言,同大家分享。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635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