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茶业的兴盛当然离不开江西固有的、良好的适宜茶树种植与生长的一方水土,但这一方水土对于江西茶业的贡献还不止于茶叶,与茶事有关的江西陶瓷业事实上也助推了江西茶业的兴盛。
在中国茶文化中,茶一直是一种重要的饮品,但又从来都不只是一种饮品。早在魏晋就有“以茶养廉”的提法;随着茶饮的进一步推广,文人饮茶更多地强调茶中乐趣、茶中意蕴,斗茶、敬茶都自成体统,并发展出一系列的仪式、套路“茶道”更是将茶的神韵演化到意会于心的地步。而不管是品茶、斗茶还是展示“茶道”以体会天人交感的神韵,用以煮水分茶的器具多离不开江西特产的瓷器。虽然陆羽在《茶经》中对洪州窑的瓷器有所贬抑,但随着宋代景德镇瓷业的蓬勃,浮梁、婺源的茶与景德镇的瓷质茶具间的互动已经自然地暗含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江西瓷业的大规模发展约始于唐时洪州窑。但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因国人品评茶事以团茶为贵、吞吐茶汤以煎茶为尚,故江西所产青白瓷多不得爱茶人士青睐。到明太祖朱元璋废团茶改贡“芽茶”之后,人们不再将茶先压成饼、再碾成末,而是直接在壶或盏中湖泡条形散茶。饮茶方式的重大变革使人们对茶的利用变得简单而方便了。把盏玩壶品茶间,各类精美陶瓷茶具遂应需而生,也使茶具生产发展成为一门艺术。
《长物志》曾记载“明宣宗(朱瞻基)喜用‘尖足茶盏.......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影响所及,瓷都景德镇所产如冰似玉的白瓷茶具就成了时人赏茶、品茶,展示茶事之美的绝佳物件,也使得江西的瓷业愈益向精美的方向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到洪宣之后,景德镇生产的陶瓷茶具(壶、碗)遂因其体胎轻薄、造型精巧且质地坚致细密而驰名中外,清人甚至盛称其“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
(摘自:摘自:张志军编著.江西地方文化史导论.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