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字平仲,年出生于化州下邽。寇准很聪明,也很努力,八岁就能写诗,十四岁就写过很多优秀的诗词,十九岁中进士,从地方到中央,当过各种级别的官,三十一岁便做到了副宰相(参知政事)。不过他这人,很正直,也不怎么会玩弄政治,所以被罢过三次相。一次是宋太宗年间,有一个疯子居然叫他万岁,这本来没什么,但是却被同朝为官的张逊抓住不放,张逊唆使王宾上报给宋太宗,并说他想谋反。宋太宗自然知道没这回事,却经不过张逊的夸张言词,把二个都免官。第二年,寇准又官复原职。第二次则是景德三大年,在政敌王钦若的攻击了,被免官。第三次罢相后,就再也没有回到京城。
真宗年间,辽国领二十万将士南下侵略宋朝,当时的赵宋王朝包括宋真宗在内,大部分人都十分惊恐,有的人甚至提议迁都。寇准坚决主张抵抗,最终真宗接受了寇准的建议并取得了抗辽的胜利。但是真宗是个软弱无志之人,他没能借着胜利的东风,夺回燕云十六州,反而跟辽国谈判,以每年向辽国进贡十万两白银,三十万匹丝绢换取了两国的和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当宋真宗知道只用了三十万匹丝绢而非三百万时,居然认为这是宋朝谈判的胜利,写诗庆祝,小编直接无语。
就是这样一个英名的宰相,却因为提拔了自己的一个学生,最终被这个学生坑得客死他乡,死后连运回尸体的钱都没有,只要安葬在异乡。这个学生就是丁谓。丁谓,字公言,年生,前后做过北宋七年的宰相。丁谓比寇准还聪明,特别是诗词方面更是有天赋,著名文学家王禹偁称他为“今之巨儒”,写的诗可以跟杜甫相比,这样一个人,如果不去当官,而是专心于文学,唐宋八大家就要变成九大家了。
丁谓是寇准的学生(可能只是因为寇准是科举的主考官,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对于当期的主考官,都自称为学生。两人的出生地相差太远,而寇准又没有当过别人的先生,所以应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在他还是小官的时候,也是个好官,做过不少好事,像他在兼任苏州刺史时,就曾经为他治下的百姓向朝廷请求免除丁钱,受到当地百姓的感激,后来苏州的百姓还把他供奉在万寿寺,以怀念他的功德。同时,他还是个经济学家,为宋朝税收的统一做了很多贡献,编写过不少专著,用来反映宋朝的财政收支状况。
寇准很赏识丁谓,多次升他的官。但是当时与寇准同为宰相的李沆却认为丁谓此人不可用,寇准还因此与他争吵过,他对寇准说,你提拔这样的人,以后会有你后悔的时候。当丁谓为副相,寇准为正相时,寇准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识人的错误,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寇准因为胡子太长,不小心掉进了菜盘里,这时身为副相的丁谓在寇准还没反应过来时,就帮寇准去擦胡须。寇准也是个很要面子的人,一方面看不起丁谓阿谀奉承的样子,另一方面,丁谓的举动也让朝廷的同僚目光都聚集到了寇准这里,寇准觉得这会让同事觉得他欺负下属。所以寇准当着众人的面骂了丁谓。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寇准的这一举动算是得罪了丁谓,丁谓从此记恨在心,挖空心思地找机会搬倒寇准。
年二月,宋真宗患病,太子赵祯听政,刘皇后辅政。此时的太子只有十岁,宋室朝廷的一切政务皆出自刘皇后。刘皇后其实很有才干的,但是寇准等宋室老臣却因为他是女人,以后宫不得干政为由反对。于是刘皇后想到了新秀丁谓,一个想合理干政,一个想趁机上位,两人一拍即合。寇准等朝廷中的元老向真宗建议用正直的元老大臣辅政,而非丁谓这样的小人。本来宋真宗都同意了寇准等的建议,但没想到,事情又出了变故。
寇准墓周怀政是个太监,本来这里面没他什么事,但他因为跟丁谓有私怨,怕丁谓上台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想发动政变,乘机杀了丁谓,还把寇准他们拉下水,让他主政,废真宗为太上皇,立太子为皇帝。没想到,事情败露,这下让丁谓抓到把柄了,谋反是大罪,他乘机诬告寇准谋反,寇准被免职。不过据宋史记载,寇准被免职的事真宗完全不知情,有次还问寇准那里去了。此后,丁谓把寇准一降再降。年,寇准病逝。他的妻子向向宋仁宗请求把尸体运回老家,获准,不过棺材运到半路,却没有钱了,不得已只能就地安葬。一代名相,客死他乡,连叶落归乡都没能做到,令人惋惜。
那个害他的丁谓,虽然权倾一时,但最终还是因为坏事做得太多,被罢相抄家。年,仁宗为表彰寇准的功绩,让当时的韩林院学士孙为他立碑,记载他一生的功绩,还恢复了莱国公的爵位,谥忠愍。感觉宋朝皇帝这一点还是很好的,很多忠臣虽然生前受冤,死后不久就都能恢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史路雨丝原创,欢迎转发,禁止转载。